麥克瘋/國慶演說文青體 難弭平族群裂痕

比起那面號稱史上最大的空飄國旗、或那些首度曝光的國軍新式武器裝備,總統蔡英文再度充滿「文青式」語法的國慶宣言,無疑才是這場年度盛宴的最大亮點。其中對台灣族群共榮的描寫,固然容易打動人心,不過對照許多實際執政作為,似乎比較像在形容「天邊的彩虹」。(張柏仲分析報導)

蔡總統國慶演說的重頭戲在於兩岸情勢,總統「提醒」位在民主防線最前緣的台灣,也正處於「72年來最複雜多變的局勢當中。她刻意把中華民國歷史,從國府丟失大陸領土的1949年、而非象徵從日本手中收回臺灣的1945年一刀切開,或許意在標誌這正是涵蓋閩南、客家、外省和原住民四大族群所謂「台灣命運共同體」的開端。這一年之前,台灣的概念只不過是國民政府轄下全中國35省之一;而這之後,立足、且唯一立足台灣(事實上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就等於她口中經常使用的「中華民國台灣」。

主體界定完畢,接下來的描述都是這個共同體成員在72年間的歷史共享,其中浮現出的輪廓,不外乎他們不論先來後到,都一同經歷從貧窮到富裕、從威權到民主的發展歷程,大家基於對土地的認同而團結在一起。

接下來就推演到72年來讓台灣屹立不搖、民主結果的重要關鍵就是:「確保主權、捍衛國土」,也藉此說出包括那句讓對岸跳腳的「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內的四項堅持。

這其實已經像是某種程度的民族宣言或宣告:劃定疆域,區分敵我,並形塑向心力。已故國際民族主義理論大師班乃迪克‧安德遜(Benedict Anderson) 形容所謂的「民族」,就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任何一個民族主義的起源,大致都包括這類疆域和同胞範圍的界定。哪些人是「自己人」;哪些人是「外人」、哪些人又是威脅這個民族生存的「敵人」。當然,聽到被當成「自己人」也不用太高興,因為它未必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情感,很多時候反倒經常只是用來遂行兼併的藉口。

接下來絕對少不了各方激烈的回應浪潮,在此只想提到:民族既然是「想像的共同體」,就不免產生許多虛幻的美好,過去的大中國主義如此,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也不例外。例如蔡總統口中「在這個包容的國度裡,不管先來後到,沒有人有原罪、也沒有人會因為不同的出身而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只需捫心自問、或睜眼看看自己周遭新住民、原住民甚至那些幾乎凋零殆盡的外省老兵,就知道那些都只是未來的理想而非眼前的現實;再看看黨產會和促轉會那些形同刨根抄家的粗暴作為,就明瞭對岸中共的大中國民族主義對台灣的存續固然是個嚴重威脅,綠營當家作主後的許多雙重標準,又何嘗不是切割台灣族群團結的立即性危險?

即便不論對岸的軍事威脅,想重新建構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共同體論述,綠營的實際作為和總統的文青式講稿,其實存在太大的落差。(圖:總統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