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輕型巡防艦」換「台版神盾艦」 暴露兩岸軍力失衡隱憂

海軍在中科院確定無法把自行研發多年的「小神盾」戰系塞進4500噸級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體之後,決定改弦更張、直接換成兩艘2500噸級輕型巡防艦,並計劃再打造10艘後續量產艦。這樣的作法或許是解決當前戰力空隙和預算編列難題的特效藥,但面對中共海軍戰力的擴張速度,除了應急之外,還不能不做更長遠的思考。(張柏仲分析報導)

儘管可能難以符合原先規劃具備戰場管理和區域防空、反潛、制海與電子作戰的相列陣位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等需求,卻能在不增加245億既有預算下,先行補足國軍現有二級作戰艦短缺、濟陽級巡防艦老舊汰除以及因應共軍威脅帶來負荷量暴增的燃眉之急。

根據海軍參謀長蔣正國備詢時所言,海軍將改為在115年第2季獲得兩艘2500噸級輕型巡防艦,防空與反潛型各一,配備海劍二中程防空飛彈、增程型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76快砲、方陣進迫系統、深水炸彈和魚雷,分別強化作戰支隊的防空和反潛戰力。

不少人認為軍方敢把如此大膽的「狸貓換太子」計畫決定送進立院,多少還是得拜中共「圍台軍演」凸顯我方海防能力吃緊的窘境所賜:現役水面作戰艦包括基隆級驅逐艦和成功、濟陽、康定等巡防艦,任務幾乎都已經撐到飽和;儘管新一代沱江、塔江級艦陸續加入陣容,不過由於700噸級的排水量在耐波性上的顧慮不少,一直沒能成為監控驅離共艦的主力,因而留給2500噸級輕巡防艦的空間。

不過燃眉之急暫解,不代表原先的難題就消失,我軍在對岸被形容為「下餃子」般的造艦速度、不斷擴充海軍各型水面艦的質與量下,未來籌獲足以應付敵方飽和攻擊的先進神盾級戰系的腳步,其實完全不容停歇。就算中科院無法在4500噸級的艦上打造國產神盾系統,也必須考量是否有必要重新建造排水量更大的驅逐艦?甚至在美軍大批「提康德洛加」級巡洋艦或「伯克級」驅逐艦瀕臨退役之際,有沒有機會比照先前「派里級」模式尋求接手的機會?

此外,另一個更基本的一個問題,恐怕還在於我方的整體戰略想定,究竟有沒有一套完成的邏輯?例如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不對稱作戰」理念下,完全不建議我方繼續投注在那些耗費鉅資、曠日廢時的大型造艦計畫上。他堅持先前遭海軍否決的 「微型飛彈突擊艇」,就完全顛覆海軍當前的造艦構想:預設兩岸開戰第一時間,我方的軍港可能都會遭到敵方長程火砲或先進佈雷等方式封鎖,多數大型作戰艦是否來得及出港完成「戰力保存」大有疑問,因此還不如打造噸位小、吃水淺、速度快、配備攻艦飛彈的微型飛彈快艇,散布在全台近300座漁港內,神出鬼沒,打了就跑。不用考慮臺海或太平洋浪高風大,完全只針對台灣鄰近海域,等敵艦逼近到某個範圍內再發動攻勢。

當然李喜明的構想可能還不是放在真的這麼打,而在於中共因為忌憚這樣防不勝防的群蜂威脅,降低攻台的意願,達到嚇阻的效果。不過,這樣的備戰方式,恐怕也會讓國人再次興起美方所謂的「不對稱作戰」定義,是不是要台灣人準備城市巷戰、以血肉和斷垣殘壁來阻擋已經登陸的解放軍?俄烏戰爭血淋淋的畫面天天在媒體螢幕上出現,台灣人儘管民調呈顯出的抗敵意志頗高,但內心恐怕還沒做好要打這種戰爭的準備。

從4500噸換成2500噸,對海軍而言可能是在兩岸情勢下,找到讓已經通過的245億預算無需解繳國庫的解套良方;至於會不會也是抵擋不斷攀升的中共海軍威脅最佳選項?還得要看後續海軍會端出哪些足以相互搭配的整體構想,但別忘記:時間會是我們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