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GenAI可為台灣銀行業創造360億~600億元利潤

麥肯錫團隊:Vincent Hsu - Violet Chung - Victor Kuan - Charles Tan(由左至右)。圖/麥肯錫提供
麥肯錫團隊:Vincent Hsu - Violet Chung - Victor Kuan - Charles Tan(由左至右)。圖/麥肯錫提供

麥肯錫公司27日發布了《2024年麥肯錫台灣銀行業生成式人工智慧調查報告》,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在台灣銀行業的發展進程及應用範圍。根據麥肯錫公司對台灣15家領先銀行近40位高階主管的調查,GenAI將能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業務收入及客戶體驗,每年將為台灣銀行業創造約新台幣360~600億元的額外利潤,但僅不到10%的業者達到規模化應用。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顯示,全球銀行業每年可能因採用GenAI而創造2000~3400億美元的潛在價值,占全球銀行利潤的9~15%。在台灣,預計每年為銀行業新增新台幣360~600億元的利潤。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鐘惠馨(Violet Chung)表示,透過協助國內外銀行推動GenAI,已觀察到銀行業對GenAI的高度期望,隨著銀行不斷發展GenAI應用,預期可以看到更多領域的廣泛應用,甚至是業務模式的創新。

雖然GenAI應用前景可期且價值巨大,但要達到規模化應用仍是重大挑戰,調查顯示,75%的銀行已經開始應用並採取不同規模的試點,但僅不到10%的業者達到規模化應用的狀態,在GenAI規模化發展所需的六大能力,包含人才與技能、跨部門運作機制、數據治理機制、IT架構與算力、轉型心態與理解,以及風險管理中,台灣銀行業者在IT架構、數據治理、風險管理及變革管理等能力仍普遍不足。

此外,參與調查的銀行中,超過5成受訪銀行表示已在今年明確編列GenAI的專門預算,平均約為新台幣1億元,其中,僅30%的領先銀行制定了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的預算支持GenAI基礎設施、人才招聘和相關技術發展,且有少數業者預期這些投入將能創造2倍以上的財務回報,大多數為明確編列專門預算的銀行也透過部門預算,推動多項小型專案。整體來說,相對於GenAI能創造的價值,多數銀行目前投入的資源仍相對不足。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Charles Tan)補充,實現規模化應用GenAI的旅程需要並不容易,需要長期的持續投入及業務模式變革。然而,能夠成功規模化應用的銀行,將在日益數位化的金融環境中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麥肯錫亞洲資深顧問管國霖(Victor Kuan)表示,GenAI不僅僅是技術升級,亦代表了銀行營運模式的轉變,對銀行高管的經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麥肯錫在台灣觀察到的,全球銀行業的領跑者已經看到了營運模式改善後的成果,並為其他銀行開啟了道路。未來幾年將是銀行從小範圍的試點計劃過渡到全面GenAI應用的關鍵時期。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郭明杰(Jeffrey Kuo)補充,GenAI 將為個性化服務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能夠有效整合GenAI的銀行將不僅提升客戶經營能力,還能透過利用新技術實現更好的軟體開發、法遵與風險管理能力。

展望未來,台灣銀行業者期待能改善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制定明確的外部法規標準,同時兼顧業務發展的彈性,以及透過與外部廠商合作,共同開發以取得所需的技術,進一步完善才能降低試錯成本。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50萬人失業、自砍薪水90% 業內人悲痛:這行業被拋棄了
太冤枉了! 勞保保費繳3倍卻遭拒給付 最新欠費職業工會曝光 勞保局教戰一招保權益
勞保年金減額請領竟然比較賺? 達人一算:晚領5年 損益兩平要花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