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智主演二戰劇集《聽海湧》感覺「被拋棄」 靠這招回到現實

《聽海湧》吳翰林(右起)、朱宥丞和黃冠智飾演三兄弟。(公視提供)
《聽海湧》吳翰林(右起)、朱宥丞和黃冠智飾演三兄弟。(公視提供)

台灣首部二戰懸疑劇集《聽海湧》將於8月17日在公視首播,近日終於揭開神祕面紗,超前導預告上架後立刻掀起熱烈討論,有網友回憶起已逝爺爺曾談過二戰期間在南洋擔任軍伕時目睹的人間煉獄,可預見該劇將帶著全台觀眾一起回到二戰時期的臺灣,本月27日有機會在台北電影節亞洲首映場搶先看2集,演員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施名帥、連俞涵、周厚安、馬場克樹和導演孫介珩都將出席映後座談。

《聽海湧》少見的以臺灣人的角度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三人飾演台籍戰俘監視員三兄弟,跟隨日軍搭乘軍艦前往南洋,在濕悶潮熱的環境中,只能聽著海浪聲想念家鄉和心愛之人,原以為就要能平安返鄉的他們,卻在終戰之前捲入一場冷血屠殺,讓回家之路變得困難重重,飾演小弟的朱宥丞談到這次飾演年紀小小就命運多舛的新海木德,他坦言演出期間心情相當沉重,「有時候入戲太深會有點回不來,我只能深呼吸讓心情慢慢平復。」

《聽海湧》黃冠智飾演新海輝,在日軍所設置的戰俘營擔任臺籍戰俘監視員。(公視提供)
《聽海湧》黃冠智飾演新海輝,在日軍所設置的戰俘營擔任臺籍戰俘監視員。(公視提供)

黃冠智在《聽海湧》飾演新海輝,同樣面臨有家歸不得的慘境,他表示拍攝期間心情就和角色一模一樣,「孤獨、不被諒解、迷惘、被拋棄、心痛等,真的就像過了新海輝的一生。」必須找導演和其他演員聊天,才能調適好心情。吳翰林飾演的新海志遠,隔著一片海思念當初訂情的日本女孩,劇中有許多情緒很重的戲碼,他在演出前心情都頗為緊張,「很需要自己的時間靜下來或放空。」收工之後為恢復狀態,「就吃最喜歡的零食犒賞一下自己,隔天又有力氣繼續迎接困難的情緒戲。」

《聽海湧》吳翰林只能苦等回家機會和心愛之人的消息。(公視提供)
《聽海湧》吳翰林只能苦等回家機會和心愛之人的消息。(公視提供)

《聽海湧》日前釋出「海的概念」影像,同時也揭祕劇名《聽海湧》的由來,導演孫介珩先談該劇想傳達的意念:「在故事中被捲入戰爭中的每個人,無論有沒有遠大的理想或偉大的目標,其實最終追求的都是平安結束這一切,然後回家。」而什麼能代表家呢?臺灣四面環海,對於劇中渡海遠離家鄉的台灣青年來說,海浪聲象徵著家的存在,孫介珩解釋:「所以當他們聽到海浪聲『海湧聲』,就覺得家離自己不遠了。」

孫介珩接著說,這些被送往南洋島嶼的台灣年輕人,雖身處群山和叢林環繞的海島,因樹木茂密而看不到海,「然而,在他們巡哨或在叢林中行進時,海浪聲會透過海風,穿過樹叢、椰子林、溪流,傳到營區、傳入他們耳中。」是一道道「海湧聲」讓他們相信,不論面對多大的磨難,或經歷怎樣的艱難時刻,堅信自己最終會回到故里。

《聽海湧》朱宥丞飾演新海木德,年紀雖小卻鼓起勇氣跟著哥哥們赴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公視提供)
《聽海湧》朱宥丞飾演新海木德,年紀雖小卻鼓起勇氣跟著哥哥們赴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公視提供)

《聽海湧》描繪昭和17年(1942), 日本從殖民地臺灣大量徵召台籍青年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這些台籍戰俘監視員們,捲入了一場冷血屠殺,被盟軍檢察官指控犯下「虐待戰俘」的罪行。有些人因此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台灣,有些人回來了,卻不再開口提起島上發生的事。《聽海湧》全劇共5集,由公共電視出品,高雄人和三餘創投聯合出品,看不見電影工作室與回甘映像製作,主要拍攝場景散佈在高雄、台東及屏東等地,並實地前往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取景拍攝,該劇自8月17日起,每週六晚上9點在公視頻道播出,晚上10點公視+上架。

更多鏡週刊報導
《誰是被害者:第2季》《塑膠花》《聽海湧》話題台劇 台北電影節首播
媽媽勸她回日本 Runa撐4年咬牙學台語
黃冠智倒吊20多次撐不住 「拍到頭暈眼睛張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