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隔空開戰」范琪斐 柯P前幕僚揭民眾黨慣用6手法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日前接受媒體人范琪斐專訪,內容討論國會擴權法案。   翻攝自 YouTube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日前接受媒體人范琪斐專訪,內容討論國會擴權法案。 翻攝自 YouTube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Newtalk新聞]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日前接受媒體人范琪斐專訪,內容討論國會擴權法案。播出後黃國昌抱怨,2個半小時的訪談被剪成1個半小時,還剪掉他指責民進黨的內容。針對抱怨,范琪斐事後上傳「一刀未剪版」反擊,雙方隔空開戰。對此,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前幕僚吳靜怡揭開民眾黨慣用6大手法,直言政治人物若想跨越同溫層,應該要積極面對群眾溝通,不應該總是在舒適圈的媒體面前抱怨,「這就如同巨嬰,離開不了媽媽的子宮」。

吳靜怡指出,民眾黨第一時間直指行政院長卓榮泰「造謠」,接著又攻擊媒體人范琪斐為側翼,從柯文哲開始這樣的文化從來沒有變過,面對不一樣的聲音就大肆批評,甚至指責都是被民進黨給資訊作戰。

吳靜怡提到,這樣強勢心態,她分析 6 點,第一被看破手腳,就轉移焦點:指責對方為側翼,可以容易的轉移公眾對實際「國會擴權」爭議的關注,避免討論那些對自己不利或需要解決的困難;第二、民調驟降,先鞏固支持者:這種策略可以極快強化僅存支持者的團結,將不同意見者塑造成共同敵人,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即便跳脫不了同溫層,也無法挽回中間選民信任度。

吳靜怡接著說,第三、盡可能削弱對手的可信度:透過貼標籤和指責,削弱自己以外任何人的公信力,刻意讓自己以外的觀點被視為帶有偏見或政治動機,而非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第五、簡化複雜問題轉為政黨戰:將問題歸因於媒體、民進黨,可以簡化複雜的社會和理性的法治問題,使其更容易被固定支持者理解和接受,儘管這種簡化可能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最後一點則是採取網軍側翼策略性攻擊:在政治競爭中,攻擊對手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在網路輿論中佔據上風,壓制異議聲音,從而保持自身的政治優勢,但青鳥行動年齡層較低,參與者政治屬性屬於中性,透過傳統網路輿論戰反而產生巨大反效果。

吳靜怡總結,綜合以上的幾點分析,政治人物若想跨越同溫層,應該要積極面對群眾溝通,而不是只擅長自己選擇的麥克風,更不應該總是在舒適圈的媒體面前抱怨,「這就如同巨嬰,離開不了媽媽的子宮」。

吳靜怡說,黃國昌上范琪斐的專訪,被許多看了影片的網友評為「擴權自白」,黃國昌在黃光芹節目怒批范琪斐的影片居然「故意」剪掉他兩段談話,那兩段他罵民進黨罵得很兇,黃國昌粉絲開始在論壇、臉書等發動對范琪斐的攻擊,並指出范琪斐是綠色側翼,後製剪輯應該要放出「完整專訪」,結果在昨天晚上,范琪斐的頻道就放上「一刀未剪」 2 小時又 24 分鐘的版本,但網路上的評論對黃國昌並沒有加分,攻擊民進黨的部分也沒有很激情四射。

吳靜怡提到,范琪斐的討論度,因為黃國昌的關係變很高,反而讓辛苦到花蓮騎腳踏車的柯文哲完全沒有任何聲量,「有人以為騎腳踏車是直播流量密碼,事實上,沒有假流量都難長久保持破兩千人,可憐的柯文哲」。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林佳龍感性憶兒時記憶 推薦鹼粽冰消暑過端午
林右昌暢談京都旅行 感謝民眾打招呼「給予很大力量」

前柯文哲幕僚吳靜怡。   圖:翻攝自吳靜怡官方臉書
前柯文哲幕僚吳靜怡。 圖:翻攝自吳靜怡官方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