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建軍百年了 中共仍為歷史重建陷入矛盾糾結

黃埔建軍百年,國軍紀念碑在中共建政後歷經滄桑。(徐全提供)
黃埔建軍百年,國軍紀念碑在中共建政後歷經滄桑。(徐全提供)


今年6月16日就是黃埔建軍百年的日子,軍史學者徐全指出,中國大陸看似正在舉辦各式紀念活動,但從中共建政後,有關黃埔建軍、國軍戰史的紀念碑或公墓,可謂歷經滄桑,而為了維護自身執政的「合法性」,中共對於黃埔建軍的歷史重建工作,一直陷入糾結與矛盾的狀態。

國軍紀念碑 75年來添了紅色政治圖騰

適逢黃埔建軍百年,軍史學者徐全發表新著《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書中依循東征、北伐、抗俄、剿共、抗戰、第二次國共戰爭的脈絡,記述百年來國軍紀念碑等史蹟的風雨歷程,並透過當年的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及口述訪問,呈現當代中國大陸官民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在面對國軍歷史時所呈現的態度與價值差異,曾任國防部長及退輔會主委的馮世寬,也為新書寫推薦序。

徐全指出,1949年中共建政後,與黃埔建軍關係密切的國軍東征、北伐的紀念碑或公墓,多數已被摧毀,而勉強保留下來的,則被官方重新加以改造,添加了紅色政治圖騰,從而將國軍歷史納入共產革命的敘事範疇中,以強化共產黨員與共青團員在東征、北伐中的先鋒、模範、骨幹等形象。

他舉例,號稱「鐵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它的碑墓就在1949年後增加了紅色紀念碑,並聚焦由共產黨員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將「鐵軍」的歷史及概念,與第四軍獨立團畫上等號,從而抬高中共在國軍戰史中的地位;而源自黃埔軍校、彰顯中華民國與國軍正統色彩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眾多公墓、紀念碑則被毀而不存。

民間默默守護 中共採有限度承認國軍歷史

徐全表示,面對國軍史蹟議題,中國大陸民間比官方有活力且積極,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人民對國軍歷史的傳承和守護從未中斷,只不過在毛澤東時代要更為低調,有很多國軍公墓、紀念碑雖然當時被毀了,但民間會有很多人默默去守護,尤其對於在對日抗戰當中陣亡將士的遺骸,後來進入改革開放,民眾也期待為國軍的歷史進行正名。

中共之後對於黃埔建軍與國軍歷史,決定採取有限度的承認,徐全分析,還有一項很關鍵的原因,是想對台灣及海外華人進行統戰。徐全:『(原音)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國軍的公墓或者紀念碑在1980年代開始恢復重修,它是由涉台單位統戰部來牽頭組織的,在1983年的時候,北京的民政部就專門下發過一個文件,就是為了能夠有利於開展對台工作,凡是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還有對日抗戰的這些犧牲陣亡的這些人,他們是可以獲得「烈士」這個稱號的,如果他們的後代生活困難,可以給生活上的補助。』

但為何要用有限度的模式來承認相關歷史?這是因為一旦把國軍歷史放大到一個程度後,恐將危及北京當局執政的合法性。徐全:『(原音)為了維繫中共共產革命的合法性、為了塑造共產革命的光榮性,那對於民間很多這種弘揚國軍歷史的呼聲,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所以他採取的是一種有限度以及控制的方式。所以我們會看到《援軍明日到達》最終沒有能夠上映,我們也會看到在電影《八佰》當中,就是上海淞滬會戰抗戰時期的八百壯士守衛四行倉庫的這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鏡頭被刪減掉了。』

與其糾結下去 不如客觀弘揚黃埔精神

徐全說,中共既要維護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對於人民追求國軍歷史真相的訴求,也既不能置若罔聞又不能聽之任之,另一方面,又要開展對台灣及海外華人的促統工作,如此多重的考量混合在一起,就讓大家看到中共的糾結與矛盾。

徐全:『(原音)我們就會看到一種好像又要紀念,又要確立起自己對於抗戰也好、黃埔建軍也好,這樣的歷史話語權跟正統地位,但是做得好像又不那麼的徹底,又不能完全的接受跟承認,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矛盾狀態。』

黃埔建軍百年了,徐全說,國軍這段百年歷史,其實在中國大陸只有25年的歷史,後面75年是在台灣走過的,但前面這25年,對華人社會、對東亞,甚至對整個世界都發生了非常大的決定性影響,所以,「不容青史盡成灰」,歷史就是歷史,是不可以被抹去的,他期盼,國軍的歷史能在中國大陸被弘揚光大,能夠得到客觀評價,讓黃埔革命精神邁向下一個百年。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爭奪黃埔建軍話語權廣邀台退將 嚴德發:已透過所屬社團宣導莫違法
推動兩岸交流 何不從《援軍明日到達》重新上架開始?
福馬同城通交通卡 綠營指違法、統戰、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