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芳談新南向 科技、小籠包最具優勢

中國時報【崔慈悌╱台北報導】 政府新南向政策引發質疑,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昨天表示,台灣最能發揮優勢的產業,主要是技術面較高的科技農業和小籠包等本地餐飲服務業,讓內需市場可延伸至他國,這與大陸一帶一路著重基礎建設不同,彼此不存在競爭關係,甚至能互補不足,共創新局。 POP撞新聞昨邀訪曾任總統府新南向辦公室主任的黃志芳談新南向。他以印度為例指出,在2025年將會有14億人口,GDP達到5兆美元,25至34歲勞動力4億8千萬,中產階級人口達到5億5千萬,並起碼有15億隻智慧手機的商機,是目前世界各國虎視眈眈的投資市場。 新南向政策的「雙印」之一,除了印度,還有印尼。黃志芳說,印尼是東協十國的龍頭,國境遼闊,天然資源豐富,深具發展潛力,同樣是未來值得持續關注並伺機投資的重要場域。 曾被期待會是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越南,逐漸發生缺工現象,工資調整幅度也大,他認為,這種情況似與2005年的中國大陸情勢相仿,所以用台灣技術優勢開拓內需市場,才是新南向政策的宣導目標。 至於進軍東協諸國台灣最能發揮優勢的產業,黃志芳認為,技術面包括太陽能、綠能、科技農業、水產養殖、智慧城市、電動車等,以及推廣珍奶與小籠包等本地美食的餐飲服務業,皆為指標性產業,都符合「新南向政策」欲延伸台灣內需市場至他國,藉以達成提昇產值,壯大企業甚至形塑國際品牌的終極目標。 黃志芳表示,先進國家市場飽和,技術程度要求高,但是在東協國家與南亞,經濟發展程度目前仍落後給台灣一截,企業想將內需市場延伸至東南亞與印度諸國,相對容易許多。外界質疑會與大陸一帶一路有衝突,黃志芳則認為,一帶一路主要投入港口、水壩、高速公路與高鐵等大型基礎建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並不擅此道,軟硬體資源虛實整合、跨業結盟並配合IOT(物聯網)等技術優勢才是台灣的強項,與大陸不存在競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