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真》兒童文學與張大春的「弱智的淺語」

黃愛真》兒童文學與張大春的「弱智的淺語」
黃愛真》兒童文學與張大春的「弱智的淺語」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日前看到《上報》7月12日報導,知名作家張大春在臉書評論翰林版小學二年級某課文採用的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淺語的藝術」與「弱智的淺語」對兒童的影響。

筆者無意對已經形成結論的事情表達意見,僅對兒童文學作為專業領域系統之一的「淺語」做簡單表述。

筆者認為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領域仍各有擅長,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兒童讀者的閱讀理解歷程與語言。然而,也不乏「淺語」書寫被誤用的狀態,使得台灣的兒童文學,部分文字不僅「淺語」,連文義也淺薄化。

回過頭來,當我們閱讀成人文學作家為兒童寫作的文學,因為缺乏「淺語」,文字不適合孩子閱讀,即使意涵深刻,效果仍然發揮不出來。

筆者大膽假設,或許兒童文學中「淺語的藝術」以字面解讀,可能容易產生誤解。故事內涵的「淺薄化」也需要視目標兒童讀者從中領悟到什麼﹖從兒童閱讀理解來判斷,常常會有異於成人想法,而能跟兒童的想像契合。兒童文學「淺薄化」作品,兒童讀者隨手看完也就丟棄,甚至作品很快就被市場遺忘。

淺語的藝術與兒童語言

「淺語的藝術」一詞來自台灣兒童文學大家林良,對於兒童文學文字的主張。林良舉的例子大約是,當我們對兒童書寫「經濟蕭條」,可能不如告訴他們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概念類似五四以來「我手寫我口」的兒童版白話文。這個「經濟蕭條」例子其實適合國小低、中年級的孩子。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者皮亞傑,提出中低年級處於具體運思期階段,也就是說,與其給予抽象的文字符號「經濟蕭條」,不如提供具體生活文字指涉意涵,讓孩子閱讀時能充分理解。好比幼兒「讀經」的爭議,贊成者認為兒童將先備資料儲藏在腦海中,足夠持續與成熟時,兒童即能理解,效用也就發揮出來。不贊成者認為,孩子透過理解記憶,比較吻合大腦認知心理學,此時透過故事等淺顯語言與具體生活經驗講述經書,可能孩子更容易記憶,經典也容易在孩童時期對認知與行為發揮作用。

成人書寫的兒童適讀文學與語言

在台灣一九五○年代,林海音、琦君、潘人木等作家即開始為兒童書寫,到七○年代,季季、朱天心、張曉風、李昂等基於當時某些企業文教基金會提出,知名的成人作家應該為兒童書寫的概念,書寫兒童文學單篇作品。當時數十位成人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看到作家如何想像兒童,以及兒童的語言。部份文字充滿動物形象與「鳥言獸語」;部份則鋪排過長,再嘎然而止。以上表達,有的小看中小學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或者無法適當掌握中小學兒童的專注閱讀時間。成熟文學家跨域書寫兒童文學作品,仍可能呈現文字杆格,不完全理解兒童對象的創作過程。但也不乏上乘佳作,印象深刻的如季季〈木瓜樹〉,張曉風的童詩〈小河也有媽媽〉等,以上作品文字生活化,涵義也多元,部份國小孩子應該可以閱讀字面上的故事,高年級時,透過教師引導可意會深刻意涵。

行文至此,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如同翻譯文學、比較文學,各有其嚴謹的定義與歷史脈絡下的產出與文化變異,其中,兒童讀者仍是兒童文學書寫重要的核心。兒童文學諸多創作,也是在文學藝術方法論基礎上,圍繞各種兒童學,如,兒童閱讀心理學、兒童教育哲學、兒童哲學、兒童多元文化、兒童人類學、兒童社會文化史學等等下的產物,可能寫作難度之高,並不下於成人文學。當然,兒童文章的淺薄化,也非兒童學研究者樂見,但是否淺薄化,除了一般文學研究方法,兒童文學創作者與學者,可能需要判斷的面向也並不單純。

參考資料

黃愛真,《兒童文學論文集:圖像‧文創‧女性研究的多元視野》,萬卷樓出版。

黃愛真,《台灣文學女作家書寫兒童文學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中小學閱讀教師

照片為文圖不符之國小中年級閱讀課程延伸,黃愛真攝影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