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謙智:地球不需要人類永續,是人類經濟需要我們討論永續

圖片來源:王建棟
圖片來源:王建棟

整理:天下編輯部 圖片來源:王建棟

小智研發創辦人兼執行長黃謙智,是近年兩岸和歐美受到注目的綠建築師和青年創業家。身兼建築師、教授、工程師、企業家等多重身分,他帶領一群年輕人創辦的小智研發,致力於將「垃圾」研發成新材料,實踐循環經濟理念。黃謙智走一條不同的路,透過全世界的案子來滾動出循環經濟的新境界。

15年前,《天下》是第一個採訪我們的台灣媒體,這幾年我們從一家不會賺錢的公司,賺了錢後去投資失利,又再重新來過一次。這些年,我們很多案子不在台灣,而是在全球各地蓋房子,都用垃圾做的。

可能有人會說,為何都是去已開發國家,而不是印尼、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實際上,只有先進國家才有這樣的意識,願意付錢讓我們做這些案子。

一方面,我們把垃圾變成新材料,再變成各種大家願意買的東西。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做建築的案子,因為建築才有基本的量,可以啟動整個回收過程。

致力開發綠色新材料

其實現在我們用的任何東西,布料、紙板等都可以回收。但為何我們要做回收?不是因為看到垃圾覺得很髒,最重要的是它真的可以降低毒性。

譬如有一塊用歐盟ISO4001標準製作的真皮,大家以為很自然,但其實毒性特別多,製成過程碳排放量也非常大。而一塊回收塑膠瓶做的假皮,過程是機械分類、打碎、加熱等,對環境的污染、碳排放量、毒性,相對低很多。

回收東西到底跑去哪?

台灣最近有個報導,我們是全世界最高回收率的國家之一,但其實回收是假的,這15年我一直在說這件事,我們現在只是要把它做真。

回收商真正可用的不到25%,其實25%量也很大,只是要怎麼變成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探討的議題。所以15年來,我們發明1200個材料,才有辦法轉動一整個系統。

我們怎麼拿到這些數據?如何拿到這些科技?

因為很多台灣老闆願意跟我們嘗試,透過各種回收專案蒐集到資料。任何新材料、新建築都需要做模擬,模擬過程需要這些數據。我們現在和不同學校合作開發,把這些數據和未來可展現的應用,都開放給大家使用。

現在大家都愛講循環經濟,其實我們跟大家做得不一樣。我們從應用開始,把消費者的東西變成回收,再導回來做研發,所以最新的科技一直不斷填在這個循環中,整合出一個新Menu

到底我們可以在這裡面做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從垃圾、真的可以回收的材料,變成不同的東西,系統化、菜單化。

MIT機具,全球在地取材、在地製造

到底可以做成什麼呢?

譬如我們跟台北市民回收150萬個寶特瓶,做出一個博物館,後來變成展覽館,現在是水資源的博物館。它當然要過很多建築法規,還有很多不同的分析去證明碳排放量少多少。

算出來的結果,空氣污染少了95%,水污染少了91%,那為什麽我們不繼續做?我也覺得很納悶,這個房子還比別的房子便宜,我們才用十分之一造價,就蓋出同樣尺寸的東西,十分之一的成本裡有多少商機

我們用同樣做法,在全世界做了很多東西,譬如北京成龍的電影學校,用回收的DVD做外牆到內裝。還把我們生產的機器模組化、縮小化,直接在現場做這些材料,用太陽能發電,跟工廠做結合,可以直接在學校製造。

譬如一個旅館的材料,除了玻璃之外,剩下我們都能做。我們也在紐約、倫敦、巴黎、香港,用各種回收材料做店裝。在義大利,我們用回收煙蒂做成一個回收又可空氣淨化的店面,在羅馬、杜林、米蘭都有這個兩層樓的旗艦店。

或者是可容納1000人,一個倒過來的籃球場,是用最小的佔用空間,直接用吊車吊起來。我們和Nike合作,把回收球鞋變成紐約、米蘭、北京的店面建材。還有之前在巴西奧運蓋好的一座大型浮島,是用巴西垃圾變成一個超大浮筒做的。

這東西的好處是什麼?降低毒性,降低耗能,降低佔用空間。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是在地取材、在地製造。而在地取材的機具在哪做?都是台灣研發、機器、設備,縮小化後運到當地,直接回收當地垃圾,直接生產材料。

垃圾比任何材料都酷

我們也想證明,垃圾比任何材料都酷。

譬如我們的家具,不用膠水、互相卡扣,材料可以有第二、第三生命。從20分鐘的材料使用週期,可以變成7年。我們的米蘭辦公室,全是用歐洲回收垃圾變成高級飾品,從燈、椅子、桌子、房間裡每個東西,是希望你體驗垃圾未來可能性有多少。

當然這也跟製造有關。我們全部的製造都要跟消費者最接近,必須很快跟消費者取得材料,馬上變成新東西。我們也有一些大型機具,這是很扎實的生產線,都是可以在城市中生產,而不是大型工廠。之前我們叫做Trashpresso專案,就是把整個回收體系縮成40呎貨櫃,讓垃圾可以從一公斤2塊錢的材料,變成一公斤4050塊。

我們剛跟新加坡政府發表一個「Zero Waste」零廢棄的回收項目,結合AI、攝影機,把垃圾好好分類,如此就能取得最乾淨的新原物料,再變成各種再製材料。也有數位獎勵系統、付費系統。

我們做很多很怪的東西,甚至嘗試讓垃圾飛起來,這是我們的野心。過去十年做了兩件事情是在ISO4001標準下,我們種了158萬棵樹,幫台中火力發電廠關掉49天。

永續是為了人類自己,不是地球

對投資人來說,短期獲利和長期永續的確是很大挑戰,而且環境事業幾乎不可能馬上賺錢。

但我們要思考「永續」這兩個字,其實很有意思。快速賺錢本來就無法永續,只是台灣發展30年,我們習慣快速賺錢。第一個挑戰我的就是父執輩,他們都說無法賺錢、不要投資我,我完全同意。

但我現在40歲,生命還有很長,還要做事業很久,我不想用製造過程中很多毒的材料,於是自己開發。

再者是,其實地球不需要人類永續,是人類經濟需要我們討論「永續」。如果人類社會失敗,地球還在啊。地球不會在乎我們和環境是否能永續。如果你想要長遠的價值,就要想未來百年的事,你的價值只會慢慢墊高,這是我說服自己往下走的方法。

未來企業都應該是中小企業

循環整件事情最有趣的是,它真的可以讓你省到錢。我認為未來趨勢,全世界企業都應該要是中小企業,回收也應該要去中心化。而轉型過程對企業有什麼誘因?其實只要企業把投資規模縮小,做很多測試,開發不同回收材料。

其實台灣業主太聰明了,機械、科技、管理都很厲害,會用各種方式省錢,我們能做的都無法替台灣企業主加很多分。但關鍵是如何找到新的商業模式?

這不能用舊的製造業思惟,要去想新的製造業。我以前也在大公司待過,後來發現唯一方法就是直接自己出來,不管別人,重新自己來過。

我建議,既有的公司企業,應該要趁現在趕快轉型,切掉舊有包袱。市場太快了,你不可能一下子打到對的投資,可以一次做好幾個小型創新,再互相集結,要很快地失敗,很快地重新開始。

►►2019 CWEF完整演講精華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