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正導演:從電影《灣生回家》到《尋找湯德章》,談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追尋

知名導演及編劇黃銘正導演表示:自從拍《灣生回家》之後,讓我越來越想要探索台灣的歷史,也希望透過電影的方式,讓更多台灣人了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黃銘正導演日前應板橋扶輪社社長羅浚晅 Brain邀請,以「異鄉人!?:從電影《灣生回家》到《尋找湯德章》,談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追尋」為題發表演講,黃導演藉由電影呈現過往台灣曾發生過的重大事件,跳脫紀錄片給人嚴肅的刻板印象,以輕鬆的方式,讓觀眾走進台灣的歷史記憶。

黃銘正導演與多位板橋社友們合影。前社長陳福源(右一)、副社長蔡居祥(右二)、社友張泰西(左一) 圖:板橋扶輪社提供

黃導演說,學生時期就不喜歡讀歷史,因為歷史就是背誦跟考試,跟平常生活無關,而且教科書中幾乎沒有教臺灣史,所以對於臺灣過去發生的事蹟並沒有太多了解。有關台灣過去歷史的作品也多半是沉痛與悲傷的故事,所以讓社會大眾對於這類的歷史紀錄電影往往興趣缺缺。
「灣生」是指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隨二戰結束後被遣返,但對台灣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台灣才是他們的故鄉。《灣生回家》經歷12年的訪談,5年拍攝製作,再從6萬分鐘素材剪輯成110分鐘的電影,是一部有歡笑、有淚水的紀錄片,講述台日關係與灣生鄉愁。拍《灣生回家》後,獲得許多觀眾的回響,也意外喚醒台灣人的共感,這表示台灣人其實對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也是想要了解的,只是缺乏途徑。
《尋找湯德章》是一部講述二二八事件的故事。歷史的追尋不容易,拍攝過程中找尋當代的人做口述歷史,抽絲剝繭還原湯德章豐富的生平故事。湯德章是在二二八事件被槍決的人權律師,他短暫的人生經歷了許多轉折,但仍充滿著熱情,用堅定的意志伸張人權。透過尋找湯德章的故事,讓我們發掘這片土地上承載的記憶,也讓台灣人開始尋找自我認同。現今台南市設有「湯德章紀念公園」,但仍舊有許多人並不知道,期盼藉由《尋找湯德章》,能喚起台灣人對歷史與土地的關注。
黃導演說,台灣的自由民主得來不易,湯德章的故事希望能提醒大家,自由這條路是難能可貴的。現在的年輕學子對於台灣的歷史已有許多的認識,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記錄、被傳遞;唯有知道越多關於自己土地上的故事,才能理解大家都是台灣人,我們應該要找到共同的價值,才能產生台灣認同。
板橋扶輪社社長羅浚晅Brain表示,台灣過去有許多豐富的文化與歷史,藉由湯德章的故事,讓我們想要知道更多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借鑑歷史,對於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傷痛,我們不能重蹈覆轍;立足現在,對於當代國家所面臨的艱困處境,我們要堅守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放眼未來,對於民主永續要有捍衛的決心,才能讓臺灣未來的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