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仁》閒情偶記之基隆咖哩的傳奇故事

黃鵬仁》閒情偶記之基隆咖哩的傳奇故事
黃鵬仁》閒情偶記之基隆咖哩的傳奇故事

【愛傳媒黃鵬仁專欄】我說基隆是個玄關之城,其實有點sad,但也是它的血脈延續之利基。人們進進出出,許多人無情(奈)地離開,但是也因為這是個玄關之城,所以一定得在這個地方吞吐。最早吐的是煤礦,吞的是來此找機會一搏或人生最後希望之所;喔還有海員來此剝掉身上衣服跟箱篋裡的家當給委託行的;

還有那來此挖礦的溫州人,一夜漂流,醒來發現此身在八斗子的濟州人;還有被集體抓來當兵的崇武大岞人(先前應聘海上放棍仔的大岞人是更早了)。

好了好了,我要停止叨念。說說

閒情偶記,小物之三——基隆咖哩。

一般來說,都推論基隆這麼多咖哩,就是日本人影響云云。

那怎麼全台受日人影響的都市也很多,怎麼沒留下呢?

第一,基隆是軍港也是商港,日人在此統治五十年。基隆人口裡四分之一是日本人。

有一佐證,當時全台日本高級料亭,最多在台北,其次在基隆。

同時大岞放棍仔(延繩釣)的鯊魚跟赤宗,就是服務日本人的料亭。

第二,基隆一直是個小食的活博物館,永遠最多元,永遠不會被死觀光客搞爛(像士林一樣,大家都大餅包小餅,大家都生炒花枝,然後一起死),因為基隆是天然屏(障)障(礙)而且腹地小,交通上一條腸子進台北,背後就跳海。觀光客、外來客盤桓不久,週間日常都得靠本地人相挺,所以多謝基隆人幫我們保留了食物的多元性!真的!好,這個改天專章再說。

第三,咖哩的起源是英國人吃了印度,把人家香料另外起了名字叫做醬,坦米爾叫醬為kari。接著變成粉末,傳播海外,英國海軍吃,日本海軍也跟著吃,日本自衛隊每禮拜五都是咖哩日,防腳氣病,每個艦隊有自己的咖哩配方。

這個背景下,基隆有咖哩,可以是個有意義的城市連結。這就是殖民的反殖民,到底是英國殖民了印度?還是印度殖民了英國?又是日本被印度殖民?還是台灣被日本殖民了?

話說,日本人加了紅蘿蔔、馬鈴薯跟洋蔥在咖哩,又是一例,這

都跟北海道的拓荒有關,也跟美國農經博士到札幌農校有關。

總之,到底誰殖民了誰?誰影響了誰?我認為重點在誰吃,怎麼吃?

工人吃?有錢人吃?怎麼吃?

集體吃就會吃成自己的,階級吃就會吃出自己要的,就有自己的風格,多元就會出現,你他媽就不能說我是你所從出;所以吃的久,就會變成自己的。

第四,沙茶咖哩一條街的基隆流籠頭,是因為外木山的煤炭送到復旦路,需要流籠,於是地號名叫流籠頭(全台灣叫流籠頭的,水里,佳陽跟基隆),有沙茶咖哩一條街。

說是什麼以前怎麼怎麼、古早如何,唉,我老實說,吃這事沒這麼凡是慎終追遠的。那地方有沙茶牛肉,不過是汕頭人1960年代來的。

其他的,我不多說,我不是來跟人辯論的。

第五,怎麼咖哩麵、咖喱飯這麼多?

我還是一句話,基隆是個外食城市很早成形的地方,是個工作之城,討趁之地,沒有家庭的人口比例相對當年的其他城市高的很多。於是,鼎kai便食、炒麵炒飯,止飢之物,成了基隆廟口小吃。

總結地說,基隆跟日本人建港戰略重地有很深的連結或因果,因此日本人生活慣習吃食遺留的很多,比方吉古拉(齁基隆很煩欸講不完欸)比方咖哩。

咖哩來基隆就不是只有洋蔥、紅蘿蔔跟馬鈴薯了,我小時候去基隆委託行買模型時,我每次報到的是炒咖哩飯-乾的-辣的-很印度的。

總之,基隆拜託你,好好別把觀光客大批引入,保持多樣性,起碼撐到我齒牙動搖之後,拜託。

還有拜託下一個市長,不要整頓夜市,拜託,您只要好好把停車位處理好,補助他們排煙跟清潔衛生的提升就好。千萬不要學馬英九喔。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