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亂飛 挑戰蔡親美遠中政策

旺報【記者戴慧瑀╱專題報導】 2016年是台灣對外經貿布局變化很大的一年。上半年歷經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由熱轉冷,兩岸貨貿協商停擺;再到下半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原本力爭兩年後加入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面臨更大挑戰。外界認為,現在正是蔡政府「親美遠中」經貿布局的考驗,如何接招,還有迎戰全球政經的不確定風險,將是2017年各界關注的焦點。 為了降低對大陸經濟的依賴,蔡政府上任以來將重心放在新南向政策和TPP。然而,自川普勝選後,TPP前途多舛,亞太區域整合正發生變化,也讓台灣的對外經貿政策面臨巨大考驗。 從今年祕魯APEC領袖峰會來看,各國雖沒放棄TPP,但也沒打算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反而更重視由東協、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還有大陸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中經院等多位智庫學者,工商界人士及立委均認為,大陸在亞洲區域整合的角色將更提升,但兩岸關係不佳,台灣加入可能遇阻,拖累經濟成長表現。像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近日在立法院質詢時,透露國安單位早就做過評估,「沒有大陸點頭,我們加入RCEP可能性很低」。對於這點,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也同意,坦言陸方確實有辦法進行阻撓。 在兩岸貨貿協商停擺,ECFA經合會等兩岸官方對話機制中斷的情況下,石化、美妝等業者私下表示,持續承受高關稅壓力,不利與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比拼。與此同時,大陸也開始設下各種技術性貿易障礙,像柑桔等農產品出口時,通關遭「刁難」;生技業者申請產品上市時,檢驗檢測被卡住,都是其中幾例。 儘管蔡政府數度強調,將與各國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來突圍。不過,撇除大陸因素,有學者直言,從美豬美牛、日核災食品進口開放的爭論來看,當前台灣內部的保護主義高張,恐不利洽簽雙邊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