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起源…1960年代 從費城帶起風潮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一詞在疫情嚴重的今年感恩節假期,顯得特別傳神;帶有陰鬱色彩的這一名稱從何而來?歷史學家則說,源於1960年代的費城,大批消費者及觀光客在感恩節與海軍陸軍足球賽(Army-Navy football game)之間湧入市區,費城警察以「黑色星期五」描述長時間加班以處理混亂交通、惡劣天候及群眾相關事件的痛苦心情。

費城零售業者最初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嘗試修改為「大型星期五」(Big Friday),畢竟「黑色」讓人聯想到1929年股市大崩盤「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及1987年更加慘重的股災「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不過,「大型星期五」市場反應冷淡,零售商只好重新促銷「黑色星期五」,把感恩節假期的銷售定義為讓商家業績由虧轉盈的時機。

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管理學教授卡特(Shawn Grain Carter)分析,「黑色星期五」意指這天能讓店家獲得利潤,擺脫赤字,為第四季營利表現的重要指標,因此所有人都非常關注「黑色星期五」的動態。

他說:「某些人覺得,這詞帶有輕蔑意味,不過只要能賺到錢,都是好事」。

1980年代開始,「黑色星期五」風潮從費城向美國其他零售重鎮蔓延。商家利用這個時間點推出最熱門的新產品,推出破盤價超優會折扣,讓不少民眾為了搶購不惜於破曉時分就在店門口排隊等候。

2000年代初期,零售業者逐漸把「黑色星期五」擴大為包括數天的促銷期,還因應網路購物普遍而加入了搶攻網路銷售業績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後來則有為地方型店家推出的「小型商店星期六」(Small Business Saturday),鼓勵消費者多多支持當地商店。

超人氣
捐250萬元給挺川組織「真實選票」 金主提告要求退款
洛杉磯再推「居家避疫令」 30日起執行3周
邪教詭異冥想!女學員下體遭男性撥弄15分鐘 引FBI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