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與豬哥亮

作者:單厚之

齊柏林資料照片(圖片來源:中央社)
齊柏林資料照片(圖片來源:中央社)

導演齊柏林殞落了。由於事發突然,震驚各界,媒體自然大篇幅的報導。之前豬哥亮過世時,有人說「大陸媒體報導一帶一路,台灣媒體卻只報導豬哥亮」。這一次,這種聲音全沒了。因為齊柏林像是高大上。

豬哥亮過世時,蔡英文總統在臉書發文悼念,其餘的則主要是藝人。齊柏林過世,除了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表示震驚之外,行政院、內政部、國防部外加一堆政治人物、藝文界也都紛紛跳出來,彷彿不講個兩句,就跟不上流行。

在這些人的「同溫層」裡,齊柏林過世的新聞熱到不行。臉書牆上,滿滿都是相關的新聞、轉貼、留言、按讚。但跨出同溫層,很多民眾除了錯愕一個名人突然過世之外,未必會有其他更複雜的情緒。很多人並沒有看過《看見台灣》,就算看過,也只是一生看過的眾多電影之一而已。

新聞多、臉書發文多,齊導過世的聲量肯定不低;但其實有點像日前的同婚釋憲,一堆人轉貼、發文、按讚,感覺自己參與了一場盛事,但其實根本沒幾個人點進去看。聲量與點擊,完全不成比例。反倒是齊柏林是外省第二代、墜機陰謀論等八卦和枝微末節,比較有人關心。

前一陣子也有人說,「對岸在談大數據,我們在談滷肉飯」。若真要從大數據來看,其實豬哥亮應該是遠勝齊柏林。

撇開對岸政府的媒體控制能力不談,對岸不斷的談未來遠景,其實有部分是因為「過去」其實相當不堪,「現在」也只是差強人意,而「未來」看起來相對光明。台灣的狀況則正好相反,「現在」並不美好、「未來」渾沌不明,只剩下「過去」可以拿來說嘴。

豬哥亮跟齊柏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典型。豬哥亮很小就跟著劇團四處跑來跑去,從原本在後台拉幕,抓住機會走到台前,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大紅大紫。後來因為積欠債務「出國深造」10年,最終又能重返螢光幕。

豬哥亮是本土、草根的典型,經歷過台灣過去經濟起飛的美好時代,大起大落之間,有人性的弱點、社會的黑暗、也有人情的溫暖。即便離開舞台這麼久,豬哥亮最終還是能在新時代裡,重新撐起屬於自己一片天。

比豬哥亮小將近20歲的齊柏林,則是擔任20多年的公務員,差幾年就可以退休,卻毅然從素人變成導演,透過鏡頭帶台灣人從完全不同的「高度」看台灣。

有些人覺得齊柏林是環保運動者,但很多環團並不這樣看。或許是考量到票房,齊柏林在《看見台灣》裡,並沒有提出非常激烈的主張,甚至沒有在「環保」與「開發」之間很明確的選邊。他沒有跳進那些口水、爭執之中,他選擇用完全不同的高度,給大家看、讓大家想。

在這個不在乎真相、一切問立場、問藍綠、問省籍的時代,齊柏林做的正是台灣現在最缺的。以台灣近年來藍綠惡鬥、內耗不斷的狀況,如果真有《看見台灣2》,會不會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這片土地到底是比之前更好、還是更糟?

少了天上的齊柏林、少了草根的豬哥亮,我們還剩下什麼樣的角度能夠《看見台灣》?

新聞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