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說三龍(外一篇)/梁征

梁征

玉兔歸宮,十二年一輪的農曆龍年又到了。“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是一種神聖、祥瑞的象徵。在十二生肖中,十一個屬相都是具體的動物,唯獨龍是虛擬的,排在第五位。龍的圖案和傳說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說文解字》介紹:“龍,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如今,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只要提到“東方巨龍”,人們就會跟中國聯繫起來。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龍早已為海內外華人所認同。

神話的龍。五千年文化積累,龍成為一種徽章、一種信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龍的影子:面有“龍鬚麵”,糖有“龍須酥”,水果有“龍眼”,藥材有“龍骨”,封建帝王更是自詡“真龍天子”;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將神化了的龍融入建築名勝、服飾冠履等各種工藝品的設計製作中,無論是大型的床榻、櫥櫃、落地大屏風、寶座,還是小巧的架、幾、凳、盒、匣等,龍都可以見到龍的形象;全國各地以“龍”命人名、地名者,更數不勝數,據說僅在重慶,帶“龍”字的地名就超過千個……

吉祥的龍。在老百姓心目中,龍是一種吉祥的神物。據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用舞龍來求雨了,後來舞龍成了一種重要的民間喜慶活動。現在不少地區逢有節慶都有舞龍活動。在我國南方,端午節龍舟競渡也是一個古老風俗。人們辦喜事,常剪貼龍鳳彩紙以示吉祥。民間戲曲中有“龍鳳呈祥”、“遊龍戲鳳”、“打龍袍”、“雙龍會”。節日有“二月龍頭節”,古人崇敬“龍王神”、“青龍神”。人們愛子心切,俗語有“望子成龍”之說,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再翻一翻漢語詞典,只要與“龍”沾邊的詞,多含神勇、力量之義:生龍活虎,臥虎藏龍,龍馬精神等等。

權威的龍。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他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的神話傳說,遍及世界,神奇的龍,在民間也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體現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話春聯
“歡天喜地過大年,家家戶戶貼春聯。”過年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習俗。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因為在春節時張貼,故又得名“春聯”。

據史料記載,春聯始於五代。西元964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下令要大臣在“桃符”上題寫了兩句吉語獻歲,但不中意,便自己提筆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其氣勢磅礴,氣貫長虹,頗有君王之氣,這便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春聯真正普及民間並寫在紅紙上,還是明朝後的事。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即現在的南京時,有一年除夕前日,忽然心血來潮,命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春聯以為娛樂。當時具代表性的春聯如:“萬象更新,一元複始”“國恩家慶,人壽年豐”。從那時起,春聯在民間流行並盛行不衰,成為我國獨有的民俗與文化。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濃濃,喜氣盈盈。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一家家、一戶戶、一副副字體不一、內容豐富的對聯,彰顯的是一個家庭的精氣神,寄託的是新一年的希望,表達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富民強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廣泛流傳的民間諺語中有:“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九,貼倒酉”之說。春聯的寫法講究,貼法更講究,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人們故意把“福”字倒著貼,意為“福到了”;也有人把“富”字寫成平寶蓋,意為“富無頭”,處處體現著吉祥與祝願。從對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萬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歡欣和對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清朝時期,在辭舊迎新之際,從官府到民間張貼春聯已趨於鼎盛,春聯的形式種類和文學藝術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後來,春聯延續發展至今,形式上有紅紙、燙金字、剪紙、書寫、印刷等多種表現形式,內容上更是與時俱進,反映並記錄了一個年代或一個時代的壯舉盛事,也成了那個年代或時代的烙印。

年是團圓、祥和的象徵,是喜慶、熱鬧的日子。又是一個新年,世界各地但凡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大紅的中國結,喜慶的春聯無疑都是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