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的滋味

時序進入秋末,水果攤已不見龍眼的蹤影,讓我有點悵然。
退休前忙於工作,對吃從不講究 ,除了母親自小叮囑不吃的牛肉外,幾乎是老婆準備什麼就吃什麼,就像是豬一樣。但退休後多出許多空閒來,平日除了看看閒書,在住家邊的公園、後山蹓躂,外出時看到水果攤的龍眼,總會買個一串回家解饞,但限制自己每天不超過十顆,只為了龍眼那獨特的甜味及香氣。
我自己也好納悶,為什麼近年來那麼喜歡龍眼?思來想去,某日竟恍然大悟- -吃龍眼是出於對孩童時代的念想,龍眼是我桑榆暮年與幼年時期的連結。
我生長在南投鄉下,父親是「草地秀才,」經常為左鄰右舍代筆中、日文書信,毛筆字也寫得好;他任過教師,也曾在日據時代的青果合作社任職,之後經商也曾風光過;但在我出生後不久,家道中落,全家由較熱鬧的「村中一條街」搬回小巷裏的四合院老宅,父母親每日為全家生計奔波忙碌。
因為貧窮,小孩子基本上沒有零用錢,沒有零嘴。但孩子總是好動、好玩、好吃,所以四合院內外的十幾顆龍眼樹就成為我們堂兄弟姐妹們在炎炎夏日中流連忘返的處所。

龍眼是熱帶果樹,與荔枝、香蕉、鳳梨同為華南四大水果。(取自網路)

每年到了農曆六月杪,我跟妹妹們會把曬衣服的竹竿尾端剖開,然後以一根約十公分長的樹枝夾著,使竿尾呈丫字型,用來從地上絞斷樹上的龍眼串,大家吃得不亦樂乎。
這些龍眼樹,樹齡不知幾許,樹圍最大的幾乎要兩個大人用手臂合圍,高可數丈,竹竿根本搆不著;因此比較小棵的便成為小孩子的最愛,竹竿不夠用,索興爬到樹上吃個飽再下來。
記得某天,大堂哥的長子(比我小五、六歲)正興高采烈地在我家土牆外的龍眼樹上吃個不停,大我兩歲的堂哥拿著一根竹竿跟他開玩笑,用竿尾搓他屁股,不想堂姪在樹上一個不穩.直接跌了下來,「碰」一聲,屁股著地。想必是疼痛極了,他大聲哭號幾乎到了呼天搶地的地步,幾個小屁孩愕在當場不知所措。最後堂哥把他背回家,自然免不了挨頓臭駡。
這個堂姪長大結婚後一直無法生兒育女,最後只好認養別人的子女。我心中一直納悶,是不是童年的這一摔,壞了他生殖系統某一部分,以至於此,但只能在心裡揣測,卻從不敢對他人說,如今大家都已處耄耋之年,道出應亦無妨。
龍眼是熱帶果樹,與荔枝、香蕉、鳳梨同為華南四大水果,台灣、越南與印尼也是產區。
龍眼樹高可達十公尺,樹齡可達四百年。果實去皮後果肉成渾白色,黑色的果核隱約可見,像極了眼睛故名龍眼。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龍眼可治思慮勞傷,讓人變聰明,所以又名「益智」,中醫常將其曬乾、入藥。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眼可治思慮勞傷,讓人變聰明,所以又名「益智」,中醫常將其曬乾、入藥。(王永志/攝影)

龍眼,又稱「桂圓」、「福圓」,因在荔枝季後才結果,又稱「荔枝奴」,客家人則稱其為「牛眼」。
龍眼的前世今生
相傳漢武帝劉徹喜啖荔枝及龍眼,但遠從嶺南以快馬「五百里加急」傳送到長安,關山迢迢水遙遙,終究費事,所以他下旨從嶺南一帶移植了一百株龍眼及荔枝樹種,在長安城外設立專區種植;但畢竟兩地的土壤、氣候差異太大,最終這一百棵龍眼及荔枝樹苗無一存活,武帝一氣之下令殺了數名負責的官員。
漢武帝無奈,只能用老法子把龍眼、荔枝列為貢品,要求嶺南各地歲貢不歇,直到東漢和帝,因臣下諌阻止而止,期間大約二百年。
這事見於蘇東坡被貶嶺南時的詩作「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重點是蘇大學士在自註中描述龍眼、荔枝進貢朝廷的情形,「漢永元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死亡,蛇猛獸毒中之害者無數。唐羌,字伯游,為臨武長,上書言狀,和帝允之。」意即以古代的人力快遞運送龍眼、荔枝,的確勞民傷財甚至害命。而漢和帝聽從唐羌(時為臨武的地方長官)的勸止,才罷了這檔事。
古人常將荔枝和龍眼相提並論,甚或把龍眼喚作「荔枝奴」,詩文中偶有混用或誤用的情況。如宋朝李劉曾寫「龍眼」:「絳衣搖曳綻冰肌,依約華清出浴時。」詩中主角顯然是荔枝與楊貴妃,不知與龍眼何干?
「群芳譜」的作者王象晉(明朝人)喜歡龍眼,對它被稱為「荔枝奴」,作荔枝的跟班小弟極度不爽,於是為它寫了平反詩:「何緣喚作荔枝奴?豔冶丰姿百果無。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玓瓅賽璣珠。」盛讚龍眼果肉晶瑩,汁液甜美飽滿,令天上的露水和珍珠都自愧不如。
「黃裡裹冰膚,纍纍若貫珠,誰將龍刮目,未許荔稱奴。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驅。更憐嘉樹蔭,霜雪總無殊。」
這是清嘉慶年間任鳯山教諭(負責文廟祭祀和教育生員)的吳玉麟詩作「龍眼。」意思是龍眼黃色的外殼,包裹著如冰膚雪白細嫩的果肉;果實繁多有如成串的珠子,並聯想有關龍眼的傳說,少年英雄為民除害,將惡龍的眼睛刮下的故事(龍眼名稱的由來,)而且說此果自視甚高,不許荔枝超過它。
其次,他說龍眼具有益智增能,清涼去暑的功效,而樹蔭則是炎炎夏日遮陽的好地方,處身其下彷彿是在霜雪之中,簡直是透心涼。
根據清康熙年間編篡的「諸羅縣誌」,台灣的龍眼是閩、粵人移居台灣時一道移植入的。
如今台灣中、南部盛產龍眼。每當龍眼花開時節,常見養蜂人家以貨車將一箱箱的蜜蜂由南向北,放置於龍眼果園中,讓蜜蜂自由自在地採蜜。龍眼花蜜也是台灣民眾的最愛,養蜂人家被稱為現代版的遊牧民族。
而台南市東山區土窯材燒烘焙的龍眼乾更是聞名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