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社評--採行內閣制就會終結政治亂象嗎?

內閣制最近突然成為熱門話題,不管學術界、公民團體或是在野黨,都煞有介事的進行討論,彷彿只要採行內閣制,台灣就會消除一切政治亂象,但無論從理論或實務來看,如此想法都是一廂情願,毫無意義。 依照我國憲法本文的設計,中央政府應該是所謂的「修正式內閣制」,但自行憲以來,一直偏向總統制,一九九七年第四次修憲,改為傾總統制的「雙首長制」。十多年來,批評一直不斷,有人認為應該轉向內閣制,有人則認為乾脆採行總統制。 就事論事,沒有一套憲政制度是十全十美,可以適用所有國家,目前全球的民主國家中,雖然採用內閣制多於總統制,總統制又多於雙首長制;但也並不意味內閣制就一定優於雙首長制,更不能保證台灣採用內閣制之後,目前的許多亂象就會消失。 事實上,台灣今日的亂象,與其說是憲政體制缺陷造成,毋寧說是缺乏民主精神使然,只要這個癥結一天不解決,不管改什麼制都沒有用。 舉例來說,無論內閣制或總統制,朝野政黨在國會如果主張不同,最後必然訴諸表決,少數就要服從多數。但在台灣卻可以透過舉世無雙的黨團協商,先冷凍再擱置,根本就不進行表決,執政黨空有過半席次,卻完全沒有作用,試問,就算改了內閣制就能解決問題嗎? 又好比民進黨碰到重大法案闖關,動輒就鎖上議場,霸佔主席台,完全癱瘓議事,而本應排除議事障礙的立法院長,又堅持不動用警察權,使得「少數霸凌多數」的場面一而再的重演,儘僅本會期就有四十一次霸佔主席台,試問,難道就算改成內閣制,民進黨就會遵守民主政治的基本規則,不再盲目抗爭嗎? 退一萬步想,即使民進黨日後不再鬧事,改成內閣制也有很多問題必須考量。首先,一般內閣制國家多半仍有虛位元首,或是世襲君主,或是民選總統,本身只有儀式性的功能,並無實權。但台灣總統既是民選,怎麼可能甘於虛位元首?更何況如果一黨贏得總統大選,另一黨贏得國會大選,如果朝野政黨發生衝突,在擁有最新主流民意支持的國會多數黨,和擁有最大民意基礎的總統之間,究竟誰才是最後的仲裁者? 其次,內閣想要穩定,通常需要穩定的兩黨制配合,目前台灣的「兩大多小」政黨體制,顯然就不太理想,更別說在野黨根本就不遵照民主政治政黨競爭的基本規範,試問,就算改成內閣制又有什麼用? 再者,內閣制中國會議員兼任閣員,為政策成敗負責,以目前台灣政治生態來看,區域選出立委,多半與地方利益掛勾,其至本身就是派系中人,要想其超越地方派系利益擔任閣員,觀照全局,顯然不太容易;但區域立委通常視不分區委員為「二等委員」,認為不分區都是靠區域選上才分配到席次,未來如果不分區委員當上閣員,不要說對在野黨委員疲於應付,即使對同黨委員也無形矮了半截。 這些事情看似十分荒謬,但在台灣現實政治中卻幾乎已是常態,未來很難避免重演。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改為內閣制或總統制,基本上都是不著邊際的空想,要想台灣政治真正回歸正途,不是修憲,而是行憲;不是朝什麼制發展,而是落實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