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觀點》 「不要輸在起跑點」對嗎?

作者/孫家麟

我長年居住台、美二地,發現此二地的人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台灣的人比較喜歡一窩蜂搶作相同的事,老美比較不會。
 
例如,我們多未加深思,就搶著認定 “不要輸在起跑點”。於是一窩蜂要孩子從3 或4歲開始,就去學鋼琴、小提琴、舞蹈、英文…..等才藝。 (在美國的華人子弟也多如此)

上小學後,除上述以外,再加上數學、作文(家長們竟不知想要作文好是需要多閱讀,而非補習)……等。上中學以後,數理化、英文…全要補,究其原因,不過就是因為「這裡比較亮!」
 
美國孩子高中畢業以前,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回家了, 除非他們自己要,否則就待在家裡.,極少有作業,都作自己想作的事.,難怪他們中學生數理程度比我們低得多。但是這段時間的優秀,不表示未來的優秀,30年以後,在各行業耀武揚威的還是老美,我們這些數理資優生都沒沒無聞了。
 
何以如此? 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不太管孩子的個別差異,大家都要考一樣的試題,就算是孔夫子、貝多芬、高更 、莎士比亞…..眾大師生長在台灣,他們一樣要考自由落體、因式分解…..等完全不適合他們的課程,他們經十多年補習下來,必定還是沒有學會。(想想看,您還知道那時學的數理化的內容嗎? 您還能教您的孩子這些功課嗎?) 另外,更大的損失是:這些人絕不可能成為”大師” 了。
 
因此,我們所說的“不要輸在起跑點”是錯的。大家在幾乎完全一樣的狀態打拼 (事實上因個別差異,大家的特長、興趣、能力……都完全不同,不該受一樣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該考一樣的試,若要一樣,最好像老美的SAT,只考語文和智力測驗,不過台灣要如此,必定大家都補智力測驗,如此將很難看出孩子的天賦,也就很難找到孩子的特長。) 成功者上建中、北一女台、大……讀醫科、電機、法律、管理……孩子很少管自己的性向、能力、興趣。

我在美國可以聽到孩子們的志趣是當救人的消防隊員,從小就往此方向走,他會很快樂的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他們的父母也支持他們,我們呢?
 
我讀大學時是物理剛開始抬頭之際,同學們大多選醫科、物理、電機,我糊塗的隨此潮流,就走上物理的路。究其原因,不過就是因為「這裡比較亮嘛!」

說實話,大學四年讀得痛苦無比,每天讀書時間至少12小時,生活空間只有教室、圖書館、餐廳、床鋪,但是仍然迷迷糊糊的不知學的是什麼? 有何意義?被當、重修多科,痛苦的花四年半時間,莫名其妙的畢業了。

此後教了40多年物理,在此40多年時間教學相長,總算搞清楚物理是何物? 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最好的情形只能作一個物理傳播者,如此的認知使我不至成一位誤人子弟的物理教授。因此我必須把書教好,每隔2或3年一定換課本,以免跟不上科學的進步,每換課本我一定一題一題的算習題,以免答不出學生的問題,並使自己觀念清楚,更能清楚的講解,使我的學生不至像我當年那麼糊塗。

40年多在物理系教書,由於一窩蜂及學生沒有自我認識,發現我的學生中一大半都不適合讀物理,他們不知什麼是物理? 不知要如何學物理? 甚至以為混一混就可以了。更離譜的是,有一位學生因體育資優,申請保送本校物理系,他甚至不知他完全不適合讀物理。我教他普通物理,他上課坐第一排,用心聽講,但是對我所講的完全不懂,所問問題完全不能回答。他第一次考卷是白卷,完全不知學什麼,我擔任他導師,跟他晤談後,勸告他轉系,他立刻往轉系方向努力,後來順利轉系成功,順利讀完大學。
 
我們若想擺脫上述困擾,首先應從大家的觀念著手,不再一窩蜂逼孩子學他們能力不及的東西,您的孩子數理化不好嗎? 沒關係,放棄它,您當年大概也沒多好,我這個物理系教授,當年在大學期間也重修過多門物理課,馬英九、陳水扁等高官當年可能也不好,但是並沒影響他們當總統。
 
其次,教育內容應有彈性,以適應個別差異。做適性教學,主要工作應是發掘每一個孩子的特長,很可能您的孩子(或學生)有 Michael Jordan 的才能,您就不要再逼他補數理了,加強培養他的運動才能,可能會造就多位奧運金牌選手呢!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太適合讀數理,花大量資源教這些人,沒有效果反而埋沒他們原有的才能,不如找出他們的特長來加強培養。
 
生命原本是多元的,只有極權國家才用單元化的教育系統訓練奴才,我們的社會早已多元化,但是家長思維、教育體系都還是單元的,因此與社會需求格格不入,才造成上文中所說的各種問題。
 
進入社會後再想改善,總是事倍功半的,建議還是應該從教育著手, 才是治本之道。

----------------------------------------

《觀點發聲》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