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春的樸實成功學:每年初始和自己訂一個新約

吳寶春的樸實成功學:每年初始和自己訂一個新約

身高和學歷,曾是他自覺矮人一截的心裡陰影。在麵包工廠裡,他得穿上高一兩吋的特製麵包鞋,才搆得著麵包架的頂層;只有國中畢業而能拿下世界冠軍成為台灣之光,「學歷不重要」、「唸書不重要」卻是他極度害怕自己故事被錯誤引導的方向。這個月底,他將飛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完成修業兩年的EMBA碩士論文口頭報告,自覺心裡虛空著的一塊,似乎才補實了些。 吳寶春三個字,儼然已是台灣麵包的代名詞。當然,和許多一出頭便成標靶的成功人士一樣,這些年依然有些烘培界的耳語:「只是早年台灣沒有組隊參加世界麵包大賽,否則,哪裡輪到他。」 日曆筆記本首頁寫下年度目標 說這些話的人沒意會到,吳寶春之所以能「出頭」,不只是懂得緊抓機運、更在於他比一般人「敢」,他敢夢、更敢追。 曾一起參與他的麵包書籍工作,有段貼身近距離觀察的機會。他真正過人之處,並非他超群的麵包技藝,事實上,他早轉型至研發和管理,麵包實際製作已由店裡年輕師傅負責,年輕師傅透過嚴謹的訓練與流程,手藝也不會輸給這位世界冠軍。而是他看似溫和的個性,對品牌經營管理高度堅持的原則;在「飛上枝頭」後,仍保有那一絲「嚮往更美好」的童真。或許,那也正來自他過往那些「自卑」才讓他永不「自滿」,一直動力十足往上探索。 他的吳寶春(麥方)店,每日打烊後必徹底清潔消毒、製作麵包的工廠可以做到不留一絲麥粉屑,使得當時書籍製作的拍攝工作,必須在晚上十點後開始,結束往往是凌晨一、兩點。而習慣早上六、七點起床工作的他,該是最痛苦的人,卻從不曾因此讓消毒工作配合拍攝而暫停一次。雖然每天熬夜工作令包含我在內的工作人員幾乎爆肝,但見證這周遭親友也常光顧的麵包店能如此「表裡如一」,反倒因為安心而對台灣燃起信心。 當然,這是近年過多黑心商家以及行銷故事塑造虛偽品牌內涵的「過度反應」,其實那該是企業根本的良心,不應成為「驚喜」。真正讓我眼睛一亮的是,他把一年一年的日曆筆記本妥善收藏在抽屜裡,倒是2010年世界麵包大師賽個人冠軍盃擱在倉庫裡。 每年年底,人人都會收到像保險公司或來往機構單位送的公關日曆本,常還覺得太土氣丟在一旁,最後送資源回收。正如往往恭賀新喜後就迷迷糊糊開展的一年,得要到歲末了才驚覺人生未有長進、但日子已被回收。 吳寶春卻像個小學生一樣,每年初始,都會在這種贈品日曆筆記上、以他有些稚氣的筆跡和字句,寫下當年的「目標」: 2010年是「以2010世界杯麵包冠軍為目標,加油、加油、加油」、2011年是「以母親的名字成立基金會,陳無嫌慈善基金會,莫忘初衷」、2012年是「年度目標,10月台北店開幕」…。 他會在文末簽名,像是和自己簽訂的契約。然後,每一天,在新的日子裡察看行事曆時,都由這一頁開始翻閱,像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毀約」。也像是每一天給自己的打氣「一定可以」。 成功往往無需深奧的哲理,單純、直接、行動,吳寶春的筆記本,正透露他這套樸實簡約的成功學;而幾乎每年都能達標,則顯示他的認真與執著。 2010年世界大師賽冠軍盃打包放入倉庫,把榮耀收起,重新歸零。(圖:楊惠君攝) 鼓勵員工讚美同事還給獎 儘管2016年,他寫下的「把三位麵包選手帶到世界高峰,冠軍!」退了一格,選手們捧得亞軍確實讓他有點失落、但卻沒有失望,過去整整一年多的集訓、努力,帶著年輕選手朝夢想追逐,日子沒有白白浪費,反而讓他又燃起更巨大的目標,朝向籌組常設性的國家隊培訓機制邁進。 他更是「格言」的實踐者,在員工休息室裡貼上素養、清潔、清掃、整頓、整理的守則。與社會賢達或菁英交談獲得啟發,便會回頭在自己的公司裡落實。像是一次與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的交談,聽嚴談起「企業文化該要懂得讚美與反省」,便點亮他的腦子,去年開始在麵包店晨會推動「讚美與反省」時間,這對內斂的台灣人來說,往往覺得肉麻又難啟齒,有員工私下向他抱怨「不知道要說什麼?」、「為了讚美而讚美,根本沒有意義呀?」 吳寶春倒是有自己的見解,「一定要度過這個撞牆期,不能因員工反彈就放棄,之後同事為了晨會的準備,開始去仔細關注別人,這就已是很好的轉變。因為職場上難免有些小磨擦,而一旦讚美的話說出口後,那些磨擦造成的芥蒂也就消失了。」這便是典型的吳氏「溫柔的堅持」。 要求員工總不忘給予誘因,也是吳寶春不失厚道之處。每月讚美別人最多的員工,可以有兩張免費電影票、每年度的冠軍則有兩萬元的員工出國補助。就像他認為做麵包具備的不只要有技法、也要有眼界,而語文是開展眼界最基本的工具,因此一直提供員工進修日文的學費,全勤上課者再發給全勤獎金獎勵;若無故缺課,學費就得自付。 他更讓優秀的員工幹部入股,像是今年世界麵包大賽歐式麵包代表隊成員謝忠祐,便是一路跟著他的學生,如今也是吳春寶(麥方)店的合夥人。「過去麵包店老闆常感嘆,師傅栽培成熟了、就跑了,但是我們也該問問自己留不住人,是不是沒有給年輕師傅『未來』?讓他們入股,他們會為這個店更努力付出,因為是為了自己的事業打拼、不是為了老闆打工。」吳寶春說。 吳寶春的麵包店貼上員工守則。(圖:楊惠君攝) 將獲EMBA學位 追求企業永續經營 兩年多前,吳寶春申請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EMBA,引起「台灣留不住人」、「都是老闆何需學位」等軒然大波。但他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毫無遲疑,對少年失學的他而言,讀書是比做麵包艱困數十倍的路,但他仍然挺下去。本月底他以自己的麵包店為案例,要赴新加坡對自己論文「商業模式的創新」做口試,若一切順利,七月可拿到文憑。而在高雄、台北後,年底台中店將開幕,他特別聘請了日本的專業顧問,將導入更新的營業模式,他唸書、不為虛名和文憑,是一開始就打算「學以致用」。 近年台灣烘培業發展快速,民眾品嚐的水準和要求也提升,人人都有一套「麵包經」、都有自己私心偏好的「愛店」。但光講求美味,造就的可能只是流行風潮;得內化為文化與產業根基才能形成品味。法國就算沒有拿到世界麵包冠軍,沒有人會懷疑他們麵包水準是世界牛耳。 普瓦蘭麵包(楊惠君攝) 如果你嚐過法國那家20世紀初便創立的「普瓦蘭」(Poilane)麵包店焙,仍以柴火爐烘焙、自然發酵加上天然海鹽,像塊磚沉又重的兩公斤歐式麵包,一口咬下酸味濃、麵包硬,絕非亞洲人偏好的口味。但再細細咀嚼,傳說的前、中、後味好像層層在口腔裡撞擊開;但也許,不是因為你的味蕾多麼細膩,而是腦子被百年來以麵包帶動營養研究、藝術創作、工藝傳承等對這家麵包聖殿的尊敬與仰慕一波一波漫開,進而刺激了味覺的爆發。 「我常常在想像,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天,會是什麼模樣和心情?我希望那時,沒有留下任何遺憾,不曾放棄過任何一個想要挑戰的目標,並且能替台灣麵包師傅留下更多的希望。」吳寶春想做的,早已不是一味「好吃」的麵包;而是如他心中嚮往的「普瓦蘭」經典那樣,一個永世留傳的麵包企業與文化。這個目標,必須一年復一年累積、用掉一本又一本的日曆筆記本,要比一回世界冠軍挑戰更多、對台灣的意義也更大。 【相關連結】世界麵包大賽為台灣贏得漂亮外交戰 把麵包標上熱量,也是首創。(圖:楊惠君攝) 吳寶春(麥方)店前常大排長龍。(圖:楊惠君攝) 即便為了出書的示範拍照,也堅持要在店裡清潔消毒完之後。(圖:楊惠君攝) 吳寶春近年已逐漸轉型成研發和管理角色。 (圖:楊惠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