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從張景森看人的政治風格

【專文】從張景森看人的政治風格

張景森嘲諷文林苑王家,讓還沒執政的綠營急跳腳,認為他大嘴巴,不知道自己已是準政務官,這樣發言會影響社會觀感,以為民進黨還未執政,就開始有官威。 這些指控言過其實。張景森固然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身分即將改變,率性發言,但他確實提出了若干人隱藏內心的想法:既然王家不願被都更,何以又接受都更的結果,參與分配?等於他一方面獲取抗爭的道德高度,另方面又收下都更後財富增值的好處,面子裡子都要;其他參與都更的人卻好似被視為貪婪一族,百口難辯。 這個看法的盲點在於:不管王家抗不抗爭,都會因為房子已經拆了,自然會依據都更的條件分配到該有的房舍。王家不願參與都更,本來就是其財產所有人的權利,王家突顯的是「都市更新可否因為多數決,就可強拆他人的房屋,強迫參與分配」。中間尺度要怎麼拿捏,著重點在「程序正義」。張景森只是反應一般人思考上的限制,就如林飛帆所言,眼中只想到錢。 然而,這種思考上的限制,也是教育造成的盲點。對於正義,我們多半從實質面探討,認為房子拆了,只要給與金錢補償即可,忽略被拆的房子對當事人而言,是否有錢以外的意義——也就是美國哲學家桑德爾質疑的,當代社會有沒有什麼價值是不能用金錢衡量,或者不是錢可以買到的。張景森的發文只是身分不對而已。我反而覺得他如果覺得被誤解,應該勇於為自己的觀點辯護。畢竟政務官原就是隨政策同進退,為他就都市規劃的專業辯護,理所當然,不必道歉。 小英總統4月30日罕見說了重話,她說民進黨花8年時間努力,贏回人民信任,卻可能比不上8秒的失言,要求新閣員謹言慎行、不忘謙卑。很明顯這是針對張景森效應的發言。個人覺得小英總統未免反應過度。如果真的8秒就能毀掉妳8年的努力,不是民進黨執政太弱,就是閱聽民眾太淺;也讓人聯想到民進黨未來將可能質變成一個比較內斂的政黨,與過去大鳴大放的性格迥異。 這讓我想到以「君王論」聞名於世的馬基維利對人的觀察。他在1502年的一封信裡,觀察了兩位政治領袖並寫到:皮耶羅處事皆以「耐心與謙遜」面對,時局有利於他的政策時,他便成功;「但後來局勢要他拋棄耐心與謙遜,他做不到,於是就跟著他的城市衰亡。」反觀朱里斯二世則是「行事躁進」卻能建事功,因為他的行為與時代相合;但若時代需要善意與耐心時,「那麼他勢必失敗,因為他不會改變統馭方式」。 馬基維利認為「人是無法抗拒本性之所趨的」。成功不是因為人能改變作風配合時代,而是剛好這個時代需要某種風格,所以他成功了。他觀察朱里斯風格總是「躁進急切」,皮耶羅總是「耐心謙虛」,這兩人不太可能採取其他的行事方式;但是成功與否,端視他處的歷史情境而定。朱立倫萬萬沒想到,2010年他以11萬票的差距擊敗小英,當選新北市長;卻在5年後,總統選舉慘敗300萬票。朱立倫沒有變差,小英也不會比較神,不同的是歷史情境。 以「本性難改」的角度環視台灣政治人物,似乎若合符節,頗具趣味:陳水扁總是過動(正面形容是熱情),謝長廷則奸巧(蘇貞昌語,正面形容是機智);馬英九總是陰柔(正面表列為天真),連戰則語言無味(不知怎麼正面形容);宋楚瑜很會流淚演出(正面說法是真誠),柯P則一副無厘頭樣(正面形容是率直);朱立倫遇事滑頭(正面形容是靈巧),現在蔡英文則是一派溫吞(正面形容是沉穩),他們的行事風格不會一樣,也改不了。所以馬英九遇中國就很軟,遇日本就很硬;小英遇事總說要多方考慮,不然就是召開會議;柯P則是話說很滿,事後尾大不掉。 職是,既然是小英時代的擅場,內斂沉穩是她重視的執政倫理,則出身扁政府時代的張景森,大砲個性可見容於阿扁,卻不見得在小英政府之中吃得開。上回他自告奮勇要求經濟部暫緩調降電價,把這筆盈餘優先用來汰換老舊機組、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以改善中南部空污問題,發展綠能及節能產業。這是很有遠見的主張,也符合小英發展綠能的政見。可是因為程序太跳躍,而被自家人打臉,小英也神隱不表意見,真心被雷親。 張景森會不會就此乖巧內斂呢?證諸馬基維利的觀察,應該是悲觀的。也許一年後,就像台北市政府一樣,許多人已經不在其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