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神奇的鏡框式劇場

【專文】神奇的鏡框式劇場

陸續介紹完幾個劇場形式後,終於要談到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鏡框式劇場(Proscenium-arch Stage),因為從觀眾席往前看,舞台正面的兩側跟上方,通常會有一個看起來像ㄇ字型的框架,而看戲時會讓人感覺像是在鏡框內外演出,所以被稱為鏡框式劇場。 名稱真正的來源,出自古典希臘時期,景屋(skene)就是緊貼在演出舞台後方的實體物,可以是臨時裝置,也可以永久設置,材料也因時代或當地建材而異,景屋可作為演員進出動線的安排,也是 觀眾視覺焦點集中的收尾處,而表演區(proskenion)就在景屋的正前面,隨著時代演變,表演區不斷向前向後擴張,成為今日鏡框式劇場(proscenium arch)的正式名稱。 如果將舞台看做一個立方體或是個盒子,那麼就有六個面向,天地不管,剩下東西南北四個面,在觀賞戲劇時,觀眾是坐在想像的第四面牆,看著演員在其他三面牆裡面演戲,戲裡戲外的世界截然不同,觀眾與演員因為隔著台下橫向走道的切割距離,形成一條疏離的鴻溝,使觀眾純粹以觀賞者在欣賞戲劇的進行,成為理性客觀的旁觀者。 時至今日,在眾多演出形式的舞台當中,鏡框式劇場不但歷久不衰,更是最受製作單位跟觀眾歡迎的劇場。盡管各大劇場興建的年代不一,但是紐約百老匯劇場的演出形式,幾乎都是使用傳統鏡框式的舞台居多,原因無他,秘密就在框內與框外的重大玄機。 劇場之所以迷人,除了要有好的演員,導演與劇本外,還要有一個可以想像的舞台空間存在。而這個空間就是隱藏在鏡框後面,可以使出千變萬化並製造形形色色迷幻場景的地方。因為在鏡框的後面,藏有左右兩側舞台以及舞台正上方的懸吊空間,這裡可以吊掛各式各樣的布景,凡是大型的布景或大道具(沙發,床)都可以藏身在這裡,隨著劇情的需要,隨時上上下下,機動的進行各式場景的轉換。 我們都知道戲劇裡的空間與時間一直是存在的,經常又需要在真實的環境演出。例如寫實戲中所描述實物的大廳,客廳,公園,街道等等;以及表達時間運行的清晨,早上,正午,傍晚,夕陽西下,月光朦朧,以及春夏青冬四季的環境變化跟日常氛圍,如果可以有背景的襯托,那麼觀眾跟演員,都可以在一個模擬但又真實的環境中,彷如在真實世界裡看戲或演戲,鏡框式劇場都可以滿足各類的技術需求。 風靡全球的音樂舞台劇「歌劇魅影」,「貓」,「孤雛淚」等,這些演出都是運用鏡框式後台的空間,進行大翻修改造後,以絕妙高超的舞台技術,配合地底升空,上方垂降,兩側移動進出,複雜的平台運作軌道,達到劇場視覺的奧妙震撼。 鏡框式舞台因為劇場形式的關係,舞台魅力可以發揮最好,觀眾規模人數較多,票房較容易掌握。但因為觀眾都坐在同一個方向,朝向另一面看戲。優點是視點集中,聚焦容易,舞台在佈景與燈光的製作規模與設備較為齊全;缺點則是因為跟觀眾保持一定的距離後,形成主客分明的疏離感,並且跟觀眾的互動明顯較少。 想看較大型又較完整的戲劇演出,鏡框式劇場就是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