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台語課

海外台語課

去年暑假在很偶然的機會裡,接下台語會話課的教學工作,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台語課,是全英國唯一在大學裡開設的台語課,每週三小時,大學生與研究生一起上課,正式課程名稱為 Elementary Spoken Hokkien (Minnanyu, Taiwanese)。授課老師是漢學家傅熊 (Bernhard Fuehrer) 教授,我則負責兩小時的會話練習。學生成員多數是英國人,一位新加坡人,一位馬來人。 台語是我的母語,小時候跟著阿公阿嬤學的,日常生活裡的溝通語言,直到正式上學,改成講國語 (Mandarin),學了一口阿公阿嬤非常陌生的語言,隨著書愈念愈多,離台語也愈來愈遙遠,也代表離阿公阿嬤的生活記憶愈來愈遙遠。所以,當有機會重拾講台語的機會,並且把阿公阿嬤教我的語言教給外國人,非常興奮。如今,一年的課程已近尾聲,有些感觸。 首先,台灣人講的台語,蘊藏了台灣的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當我帶著學生念課文時,感覺很溫暖,跟阿公阿嬤很親近。雖然課程名稱是福建話,但課文是以台灣人講的台語為主,也就是阿公阿嬤平時講的話。但阿公阿嬤的時代還是以農業社會為主,工業化之後,有些新名詞,有的借用日語,所以台語裡會時而夾雜日語單字。之後,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台語就停滯不前了。尤其到現在的網路社會,許多專有名詞,沒有相對應的台語。例如,英國學生問我,Selfie的台語怎麼講,我不確定。台語沒有跟著時代的變化往前邁進,以至於講台語,好像是鄉下人的事,或南部人的事。其實,台語是很優美的語言,舉凡朗誦三字經,唐詩宋詞,甚至讀聖經,或佛經,都非常優雅而溫柔。因此,欣見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討論,並期待早日完成立法,讓台語不被污名化,並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繼續向前進。 其次,台語課採用的是已經流傳百餘年的教會羅馬字拼音系統(白話字),與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不一樣,有英國學生對不同的拼音系統有些抱怨。我不是語言學家也不是漢學家,無權置喙孰優孰劣。但以我個人在其他大學教書的經驗與觀察,我的英國同事幾乎都發不出中國學生的漢語拼音的名字。台語課的學生基本上都學過中文,會漢語拼音,所以他們很熟悉,但不是每個人都學中文,都會漢語拼音。我自己也沒學過漢語拼音,中國學生的漢語拼音名字,我是看多了之後,靠經驗累積記住的。台語雖然是從閩南語發展出來的,但已經兼容並蓄台灣獨特的歷史發展與環境變遷,不是中國的方言之一,因此個人比較傾向支持通用的台語白話字拼音書寫系統。 例如,有學生喜歡參雜漢字,或用漢字書寫,但各自發揮,很難辨識,又很難改,徒增學習困擾,也無法正確台語發音 。然而,從過年期間,自自冉冉與自自由由的爭議,就知道連大部份的台灣人都不了解台語書寫的發展與窒礙,也不是從台語發音來看待台灣人的書寫歷史 。不過,因為這個爭議,讓更多人藉此機會認識並討論台語書寫的歷史,未嘗不好。 此外,開始教台語課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講的台語是漳州腔。記得小時候,有一天阿公突然告訴我,有人來家裡採訪,說要修族譜,不知道是不是要捐錢贊助,總之後來就出現了大甲外水尾李氏族譜之類的書,很厚重的一大本紅色封面的族譜,我清楚地記得上面寫李氏來自泉州府晉江縣小龜湖,然後裡面記載許多難辨真偽的人名,與感覺很遙遠的移民故事。小時候曾想過,這些密密麻麻的人事物,證據在哪?雖然阿公阿嬤的櫥櫃裡,收藏了一大疊每個孩子的命盤,紅紙上的毛筆字寫著生辰與流年,阿嬤說是以前唐山來的算命仙寫的,但算命有算過那麼多代人嗎?現在想的是,若真來自泉州,為什麼出生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阿公,與出生於清國的阿祖,講的是漳州腔呢?我突然懷疑族譜是怎麼編出來的?英國學生主動地說,他修台灣政治,他知道,修族譜是國民黨的政治運動,目的是要強化臺灣人與中國的連結。原來如此。 近日看到許多這樣憂心忡忡的文字,「台灣人愈來愈少講台語了」,「會講台語的台灣人愈來愈少了」,「愈來愈多人認為不會講台語也不會怎樣」….. 。最後,我只能衷心希望認真學台語的英國學生,將來到台灣旅行時,他們的台語派得上用場。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