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為台灣教育把脈

兒科醫師為台灣教育把脈

某位兒科醫師為了一個小五的不去學校上課的女生,依孩子描述學校情形,把它寫成簡訊請家長轉給導師,結果老師和師丈到診所口氣不好跟醫生說:當醫生就好,她是老師的專業。她要醫師先查證這女同學的説詞,她說的是謊言,老師也一直批評這個學生的家庭很糟糕。這位老師的先生自己宣稱是特敎專業。兒科醫師遭遇到孩子在門診有一些頭痛、肚子痛、頭暈的兒童和青少年,他的病因是身心狀況的因素引起,如果醫生沒有想到這一些因素就會讓身體的不舒服加重,甚至演變到學習的成績退步,有的還會造成拒學症甚至學習失敗。兒科醫師有義務幫助孩子回學校上課。 30年前的老師有三種,第一種是老師只會說我教了別人聽懂了,你不懂是你不認真,這是老師不知道每個孩子的大腦是獨特的。第二種老師對學生用行為學的方式,對考不好就處罰,考滿分給獎勵的,這是老師不知道學習的結果不是孩子自己完全可以來控制。第三種老師會幫學生排除障礙和建立動機,就一廂情願希望學生會有好結果,這樣做跟學習的成果也不一定有正相關。 現在的學生面對比30年前更艱困的環境,這不是說他們生活條件不好,而是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經濟社會狀況的雙峰化,有錢的很有錢,孩子之間談論家裡開什麼車,貧窮的午餐都要打包回去給家裡的人吃,家庭的結構也是支離破碎,離婚的、親人死亡或者被忽略。3C產品的流行孩子在資訊的獲得無遠弗屆,色情暴力的電動遊戲,網路和新興的溝通平台如實況主和交友軟體,這些都使得兒童和青少年腦部發展受到很大的衝擊。 腦部的前額葉是執行功能的主要部份,卻要在25歲之後才能夠成熟,也就是能夠控制行為和情緒,如果在5、6歲以前受到很多逆境的生活經驗,如被虐待、看到暴力、貧窮都會讓腦部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學習會不好就不能夠得到好的學歷,這在現在的社會需要更多的知識,這些沒有一技之長和沒有高中職畢業的孩子就不容易找到工作,也會沒有自尊甚至沒有辦法結婚有自己的家庭,甚至吸毒、入獄最後在中年就死亡,如果這些人能夠有孩子,他的孩子如果沒有貴人的相助也會跟他走同樣的人生歷程。 腦醫學的進步已經有很多的實證知道如何做有效的教學,讓學習也能科學化,用數據來證明教育要如何做,而且教育也要個別化,對各種資質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教材教法。心理諮商輔導的和社工也是可以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面幫助,現在的正念和冥想已經證實對壓力的處理有很大的幫助。醫學也開始參與孩子學習的部份,可以從在胎兒腦部發展時期就要母親減少毒物、菸酒的的接觸,嬰幼兒時期要加強親子互動和共讀,基本生活需求,利用策略促進早期聽說讀寫算的素養,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對於學齡的孩子也要關心他的學習發展歷程,醫生不是只注意體溫、心跳、呼吸次數和血壓四種生命癥兆,也要把他的成績單當成第五項的生命徵兆,要詢問學習情形,能夠早日發現孩子學習困難,跟學校老師合作,一起拯救孩子,希望學校同意醫生也能夠去學校觀課,實際看到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組成一個團隊來促進孩童的身心健康,就能夠避免學習的失敗。 睡眠營養和運動是學習的最基本的需求,沒有這一些再好的教學技巧都是空談,官員、學校、老師、家長都要在政策和學校和生活作息來修改才能夠讓孩子快樂學習。看到教育部仍在吵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就知道台灣的教育落後太多了,老師要知道學習和教學是需要實證的,更要開放心胸來跨領域合作,讓學生快樂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