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台灣】 鵝鑾鼻燈塔詩

​【詩寫台灣】 鵝鑾鼻燈塔詩

島之極南鵝鼻端,巍巍高塔照百年; 夜海茫茫連天暗,一燈明亮引萬船。 台灣島南北狹長,只西部臨海是平原,東邊都是五大山脈的高山。平原部分向南到林邊附近逐漸消失,地形向東凹入,只剩中央山脈的南端,由高約1400公尺的山脈,越向南越降低越狹小,形成三面環海的海岬,一直延長到鵝鑾鼻的尖角低伸入海,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呂宋島遙遙相望。 從枋寮到鵝鑾鼻的狹長半島,約60公里,叫恆春半島。 恆春舊名琅喬,荷蘭時就記載:阿猴(屏東)南方,有琅喬等很多大小原住民村社,清代稱之為琅喬十八社。這裡的原住民,研究者都說屬排灣族。 在鵝鑾鼻稍北邊的香蕉灣海邊,有一顆聳立像古船帆的礁石。「帆」的排灣族語念作「鵝鑾」。海岬尾端,當地人都叫做鵝鑾尾。因形狀像鵝子的鼻頭,外地人都把它叫做鵝鑾鼻。鵝鑾鼻是中央山脈的尾端,台灣島的最南端,也是國境的極南端。 依海流,太平洋與巴士海峽的分界在東邊的佳洛水附近;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在西邊的貓鼻頭,所以鵝鑾鼻所看到的海都是巴士海峽。 船帆的排灣族語叫鵝鑾,舊稱船帆石附近地方叫鵝鑾,鵝鑾地方的尾端形狀像鵝鼻因此叫鵝鑾鼻。 鵝鑾鼻南方八海浬,有一叫七星岩暗礁,常有船隻觸礁沈沒。1867年清朝同治6年,有一艘美國商船羅發號,在暴雨中漂至七星岩觸礁沈沒,船員游泳登岸後,全部被鵝鑾鼻的龜仔律社(在今社頂,「律」寫成「用」,左上角多一撇)原住民俘虜殺害,只有一個中國船員逃到打狗。1871年,有一琉球船在八瑤灣附近沈沒,船員登岸遭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引發1874年日軍來台攻打牡丹社事件。因此,美國和日本皆要求滿清建燈塔。 清廷乃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委託英國技師設計監造,先以一百銀圓向當地的原住民龜仔律社購買燈塔建地,1881年動工,1883年完工,並立有一「台灣關界」碑。 相傳甲午戰爭後,滿清把台灣割給日本,清軍離台時下令放火把燈塔燒毀但未果,經日本政府修繕,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遭戰火摧毀,現狀乃1962年國府所重修。 2017年5月,已有134年歷史的燈塔,進行有史以來全面除鏽工程及復裝,發現整座圓柱形塔身內部,仍全是砌清朝製的紅磚,外包鉎鐵,看不出曾遭炸毀重建的痕跡。傳說的清兵放火燒毀和第二次大戰的轟炸,事實上皆未倒毀,只留下不少彈痕。 圖為作者呂自揚。 鵝鑾鼻燈塔底座直徑702公分,高21.4公尺,頂端是1500W的旋轉透視鏡電燈,光度是180萬燭光,可照達27.2海浬,每30秒旋轉一週,每10秒閃爍一次,是台灣地區光度最強和建築最雄偉的燈塔,美稱「東亞之光」。 巍巍雄立在島之最南端的鵝鑾鼻白色燈塔,配上多變幻的雲彩,不論是白雲悠悠或是風急雲飛,都屹立不搖,穩如玉山,非常美麗壯觀。白天的白色塔身,夜晚的萬丈燈光,都在指引著一百多年來,在海域來來往往的無數大小船隻的方向。 日治時代的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曾票選鵝鑾鼻為「台灣八景」之一,於塔旁豎立有「台灣八景鵝鑾鼻」碑。 2005年交通部觀光局,重新票選新台灣八景,包括鵝鑾鼻燈塔、墾丁國家公園的墾丁,亦入選為新八景之一。 以詩寫雄立百年的鵝鑾鼻燈塔: 島之極南鵝鼻端,巍巍高塔照百年; 夜海茫茫連天暗,一燈明亮引萬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