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網路銀行,就是數位金融嗎?

近幾年來觀察各大銀行投放的網頁廣告、APP插入廣告,可以觀察到各家銀行正逐漸以網路數位金融服務為業務重心。手機簡訊、電話拜訪,也經常接到銀行客服中心不知打哪來的個人資料,殷切推銷著他們新推出的各種服務,強調手續簡便,只要上網登入網路銀行就可以輕鬆搞定。 但有了網路銀行,就是數位金融(FinTech)嗎? 同樣的邏輯可以問,把介面搬到網路上操作,就是數位金融嗎? 數位金融真正的內涵,是以科技開放作為工具,讓金融服務更加彈性、有效率、範圍更宏大,影響範圍不僅是讓人從親自臨櫃到可以簡單用手機APP取得金融服務,更是納入整個金融制度、工具甚至政策的變革。數位金融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這點已無須辯駁,然若審視台灣現今於數位金融領域的發展,會發現真正致力於此的多是民間銀行與外商,政府與公股銀行的腳步完全跟不上全球競賽的步伐。 台灣的金融環境其實束手束腳,光是公股銀行的問題就足以說上幾天沒完。如台新銀行合併彰化銀行的案子,硬生生拖了十多年,成為二次金改的汙點,也讓外資對台灣投資環境的穩定安全打上問號。其他如彰銀監守自盜千萬基金、兆豐金海外洗錢等醜聞,都讓人不禁想問,過去得到政府優待的公股銀行到底何德何能,能天天出紕漏又穩如泰山。 公股金融界高階職務幾乎變成政府官員來去酬庸的度假村,如之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曾質疑公股銀行董事長之位變成優待卸任「長官」的肥缺,只要簡單避開旋轉門條款就可無後顧之憂。數位開放的口號喊得震天響,金融界的高官卻都是保守利益的陳舊腦袋,部分立委與民間急切呼籲數位法規鬆綁與公股銀行的革新,卻始終沒有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 民間銀行如玉山、台新以及中國信託等,已經前仆後繼地投入開發多元服務管道和數位金融人才的培訓,但在金融產業佔據半壁江山的公股銀行在過時法規與既得利益者的護航下,依然有恃無恐,大家都起跑了還在出發點熱身,嚴重拖累金融市場的開放與進步,這樣下去台灣拿什麼東西,去跟上數位金融快速發展的世界進行式呢? 醒醒吧,台灣的數位金融發展靠的不是開通網路銀行,必須開通官員與法規的陳舊腦袋,剪除過金融體系的蛀蟲,才能真正打開康莊大道。 論壇屬作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