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重遊,意猶未盡──雲林農博生態園區

舊地重遊,意猶未盡──雲林農博生態園區

現在的農博生態園區是雲林縣政府2013年在虎尾舉辦農業博覽會後所留下來的場地,當初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基地18公頃的農博裡,一開始便規畫了3.8公頃的人工濕地。 當時濕地的設計,據了解是考量到豪大雨所造成的水患,因此便可把這裡當滯洪池來調節水量,同時又可以為農博這塊基地涵養水量,近年來雲林超抽地下水的狀況非常嚴重,連帶使得高鐵地基也受到影響,保水乃可暫時緩和下陷的現象,最後,還在水質淨化作用上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3.8公頃的濕地可納水一萬八千噸水,估計每天可以處理家庭污水與農業回歸水高達三千噸,如此即可處理約一萬兩千人消耗水的再循環利用,涵養在這裡的水,還可以利用地形高低差的安排,諸如挖掘牛軛湖、開闢渠道、創造林間濕地以及相關植栽的培養,變成自然淨水廠,然後成為園區澆灌水來源,復育生物生存的生態環境等。 2016我再度重返園區,雖然我並非生態專家,由於少了吵嘈的遊客,反而可以細心觀察區內的動植物,發現許多種類的留鳥都到了,最豐富的記錄是還是以啄木鳥、白腹秧雞、彩鷸、水雉及紅冠水雞出沒等,和數十種蜻蜓、兩種以上的螢火蟲與七種青蛙等。 其次,當時展出的創意樂園、食物歷險記、百變拼裝車、快樂牧場、碳匯林場、時尚伸展台等,都頗具創意,尤其是由建築師邱文傑所設計的時尚伸展台至今仍然留存。 時尚伸展台位於園區西側水岸,當初的發想居然連結了1851年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上那座著名的「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再從傳統鄉下戶外辦桌的鋼管棚架和帆布衍生出基地200坪,三層樓高,以10米×6米高的傳統棚架三座並列方式組成約32.4米寬×20米長的量體,然後再將桁架的外形設計,像「苦海女神龍」練功般的神龍擺尾,透過電腦繪圖,創造出水晶宮在博覽會時那種壯麗效果。 全體塗成金色的鷹架在艷陽下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這金光有如武戲般的刀光劍影;透過格柵陽光灑落的內部空間裡是搖曳生姿的檳榔樹,這座伸展台,自身就在演出一齣鬧熱滾滾的金光戲。 雲林農博裡的建築師邱文傑設計的「時尚伸展台」還在。圖/魚夫 農博的入口建築設計也是綠建築中的表率,入口框架使用本地的竹子。台灣許多商業建築尤喜強調所謂進口建材,這就使得這種建材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偏高,對總體地球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而且設計上,採深出簷的手法,強化竹材的使用壽命,如今去看,兩邊的長廊仍屹立不搖,實在令人讚歎不已,想起先民的「竹篙厝」,原來也可以透過現代科技,展現煥然一新的風貎。 我在繪製農博園區圖時,將本來是「庇護餐廳」的那棟量體畫進來,在我來看,它就是台灣農家穀倉,也就是從「古亭畚」變化出來的,其上有通風遮雨的茅草蓋,亭肚鼓滿如球,用竹條編排,其外覆以泥巴、石灰和稻穀混合的塗料包覆,能通風防潮,又為了怕直接吸收地氣潮濕,便再以竹架挑高隔離,到現在,凡名「古亭」的地名,大都是傳統穀倉所在的區域。 有趣的是,這古亭畚變化而來的房子,矗立在湖水之上,倒頗有慶豐年的味道。重回農博生態園區,雖然博覽會已經結束,但縣還不時利用這裡來舉辦藝術季與燈會,我舊地重遊,意猶未盡,將來的活動,有空一定會來參加。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