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五大迷思 (上)

最近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1.56%,創六年新低,「保二」(全年經濟成長率2%以上)破功。對此,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原因在出口;而出口差則是因為國際景氣,變化由不得人,也不易用短期措施很快改善。馬政府治國無能,卻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只會歸咎於前朝或卸責於國際,而不知自我反省;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國際景氣趨緩對我國經濟成長固然有影響,但並非是造成台灣經濟衰退的關鍵因素。 台灣經濟每下愈況的病根,在於經濟結構出了問題,產業升級緩慢: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出口、出口又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及生產模式過度集中於代工生產。追根究底,最大的癥結乃是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當中國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促進「紅色供應鏈」崛起後,台灣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逐漸被取代,在美、歐、日等國際市場上也同樣遭受被中國產品取代的危機。因此,當國際景氣趨緩時,台灣的出口便會受到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國際需求減少的直接衝擊,另一方面是國際需求減少導致中國出口成長減速,而間接影響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加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逐漸取代台灣產品的衝擊。 台灣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實源於下列五大迷思:(一)自由化之迷思、(二)全球化之迷思、(三)政經分離之迷思、(四)敵友不分之迷思、(五)降低成本之迷思。分析如下: (一)自由化之迷思 有些人(包括鼓吹「一中市場」與「大膽西進」論者)主張連結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的理由是,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走「自由化」的大道,經濟事務應交由自由競爭市場去處理最有效率,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任何限制或管理都是不必要的,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交流之限制與管理也是沒必要的,都該鬆綁。這個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卻是患了自由化的迷思。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倡自由經濟,說明自由競爭市場透過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調整供給與需求,市場將會自動達成均衡,並且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境界,一直被後世引為追求自由經濟的範本。不過,亞當斯密也特別指出,只有在明確的制度規範條件(即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下,自由競爭才能導致最佳的結果。同時,亞當斯密也認為政府有維持國家安全保障、健全司法行政制度及提供完善基礎設施等三項重要任務。因為這三項都具有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所以政府有必要介入。但後世崇尚自由經濟者往往只強調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功能,而忽視亞當斯密所指出的「政府負有維持國家安全保障與建立明確的制度規範條件之任務」。 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是外部性最明顯的例子。因為中國不論在外交或國際經貿場域上皆強烈打壓台灣,若未考慮到此外部性效果,一味以「自由化」為由大幅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壯大中國經濟,將會傷害到台灣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一旦不保,何來自由競爭可言?更何況中國並不是一個自由的競爭市場,中國國營企業與中國政府所扶植的企業對其市場之影響力相當大,且各級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干預又多,自由經濟根本就不適用於中國。以「自由化」之名,反對限制與管理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交流,只是為了要連結中國的藉口而已。 (二)全球化之迷思 主張連結中國的另一個理由是,台灣國內市場有限,經濟發展必須走「全球化」的路線;現在中國崛起,台灣要「全球化」就必須作為接軌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或是作為世界各國進入中國的「門戶」。這種理由說穿了,就是認為台灣要「全球化」須先「中國化」。這種理由的落實,導致台灣的投資及出口都過度集中於中國;是假「全球化」之名,而行「中國化」之實,完全不利於台灣的「全球化」布局。 目前台灣對外投資超過八成集中在中國,對中國出口約占總出口的四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已超過53%,且絕大部分是在中國生產(在中國生產的比重已超過在台灣生產的比重(47%))。此種現象顯示,無論是投資或是出口,台灣都已經過度依賴中國。此在經濟上幾乎等於「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國)裡」,經濟風險非常高。中國打個噴嚏,台灣就可能重感冒!例如,2008-09年全球金融風暴,導致中國出口萎縮,連帶造成台灣對中國出口大幅衰退,更造成2009年台灣經濟衰退1.9%,創下六十多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 真正的「全球化」,是應該就對外投資與進出口進行全球布局 ,而不是集中於任何單一國家(如美國、日本或中國)或地區(如歐元區或東協)。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投資與出口比重,都應參考其購買能力(以各單一國家或地區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來衡量),不宜超過25%。準此,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顯然是在進行「中國化」而不是「全球化」。 (三)政經分離之迷思 主張連結中國者並非不清楚中國在政治上無時無刻不想要併吞台灣,但他們卻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上競爭激烈,台灣必須本著「政經分離」原則,與中國在經濟上分工合作(垂直分工),研發在台灣、製造在中國,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才能提高競爭力,賺全世界的錢。「大膽西進」論者即主張政經分離,要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推動「一中市場」,也是自欺說是純經濟事務,要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 然而,理論上是無法政經分離的,早期的經濟學就稱為政治經濟學,因為任何經濟政策都是政治性的決定;經濟學上的通貨膨漲、失業…等經濟問題,也是任何政府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而在現實世界裡,也根本不可能政經分離,如是否要參與任何國際經貿組織也是政治性的決定。何況中國一向非常明確的在經濟統戰上,對台灣採取「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統」的策略;而經濟統戰只是為其政治上併吞台灣的工具而已,根本不可能政經分離。中國與馬政府簽署ECFA就是本著先經濟(整合)後政治(統一)的原則;他們認為,一旦經濟整合成功,政治統一就自然水到渠成。而在國際場域上,台灣要與世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加入任何國際經貿組織,中國必定百般阻撓,更沒有任何政經分離的空間可言。因此,要本著「政經分離」原則,與中國在經濟上分工合作,完全是一廂情願,昧於事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