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八】死裡逃生的台籍日本兵戰爭記憶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八】死裡逃生的台籍日本兵戰爭記憶

「我們的運輸船在開往菲律賓的途中被擊沈,好不容易漂流上岸,就被美軍俘虜,雖然又被送回台灣,可是當初一起當兵、同村的六個弟兄,只剩下三個人回來,另外三人,就和其他成千上萬的『日本軍』,一起命喪巴士海峽了…」 95歲的阿美族耆老賽伊道,回憶起二戰時期的往事,彷彿像才剛結束一樣,所有的一切,在記憶中依舊鮮明,那戰爭的無情、被轟炸的驚慌、奮力逃生的堅持,年復一年,在他的人生歲月中,未曾消失…。 1943年,台灣仍是日治時期,當時20歲的賽伊道,因為工作友人的牽引,一起加入了「海軍志願兵」,隨即投入了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他的任務是擔任運輸艦的輪機手,負責將補給物資運送到菲律賓。 「我們根本不知道運送的是什麼,就是負責出任務。」保密到家的運輸內容,是身為台灣人的「日本軍」無從得知的秘密,但是他們被要求效忠「祖國」,再危險的任務,都要抱著「無比光榮」的信念去執行,賽伊道和當時無數的台灣青年一樣,換上軍裝,一心只想完成任務。 1945年一月,是賽伊道最後一次出任務,航行在巴士海峽的運輸艦,還未到達目的地,就遭到美國空軍的轟炸,當時同時執行任務的兩艘軍艦一起被擊沈,賽伊道不願多描述當時慘烈的情況,只說「死了很多人」、「海上都是屍體」…。 「你在戰爭中有殺過人嗎?」 「有,當時有個想要逃跑的俘虜被抓回來,我被要求殺了他」 「你會怕嗎?」 「不會!要勇敢,而且那是槍殺的,不是我殺的啊」 「臺籍老兵」賽伊道,隱身在台東成功小鎮。圖/王志偉 天性樂觀的原住民個性,回憶起過往,不忘幽自己一默,卻也不難聽出他言談中的無奈,誰願意成為俘虜?誰又願意拿著槍對著另外一個人呢?這一刻他殺了一名俘虜,下一刻自己也成了俘虜,但他幸運的被送回家鄉,但這一場被迫捲入的戰爭,卻從此成為一輩子的夢魘。 日本投降、戰爭結束,被俘虜的他們也回到台灣,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賽伊道不願再投身軍旅,也不想走進花花世界,就這樣一直留在家鄉台東成功,雖然搬了幾次家,總是沒有離開家鄉,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般的生活,希望浪濤聲漸漸模糊轟隆隆的砲彈聲、栽種的稻米清香,也能洗去槍口的煙哨味…。 2017年,賽伊道已經95歲了,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2年了,誰還記得當年戰爭的可怕?誰還看得出賽伊道曾經出征沙場、死裡逃生?在台東成功鎮上的一個小部落裡,他只是一名不善與人交際的老人,因為他只會說阿美語和日語,連他的孩子都偶爾聽不懂他太過艱深的日語,但是那段過去,即便如今想起,他還是歷歷在目,卻又是他最不願意想起的回憶…。 後記: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多年來積極尋找、拜訪臺籍老兵,透過口述訪問,記錄他們的故事,賽伊道(漢名葉添福)也是他們的採訪對象之一。為了記錄一段過往,必須經過日文翻譯、阿美語翻譯,還要跟真實的歷史事件比對,確認時間、人物,實屬不易,但他們希望透過老兵的記憶,讓更多台灣人瞭解這些臺籍軍人的悲歡離合,還有臺灣曾經的苦難歷史。而在長期的採訪過程中,他們也漸漸和臺籍老兵,以及家屬成為了朋友,想必在老兵人生的後段篇章,也注入許多溫暖。 賽伊道跟到訪的朋友翻閱著照片,訴說年輕時的勇健,但憶及「當兵」那段往事,仍略顯激動。圖/王志偉 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吳祝榮(左)拜訪賽伊道,尋找那一年老兵的故事。圖/王志偉 《民報》記者與老兵賽伊道合影。圖/王志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