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恆煒新書《面對獨裁》即將推出

金恆煒新書《面對獨裁》即將推出

凱達格蘭學校校長、專欄作家金恆煒新著《面對獨裁》,將於2017年10月22日(日)下午2點半在台灣國際會館舉行發表會。 本書不只有趣味性、可讀性,也具備學術深度。資料搜羅完備,引證翔實,抉幽發微,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 金恆煒在「書成自記」文章中指出,一九四九年中共席捲中國,胡適銜蔣介石之命赴美,晚年流寓紐約,在個人生活與政局激盪的交迫下,胡適的工作、經濟,甚至在美的長期居留權,全賴蔣政權提供,遂與蔣介石發展出深層的結構關係。殷海光反是,四九年七月後辭黨報《中央日報》主筆與高薪,斬斷與蔣介石政權所有臍帶關係,原本做過副教授的,寧屈就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用心則在推倒專制獨裁的論述上;他的思維直接影響了彭明敏等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台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翻譯名家李永熾表示,本書洋洋灑灑三十萬字,不只論述吳國楨案,討論「反攻大陸問題」,解析胡殷兩代自由主義者的論點,還詳述胡適流寓美國的苦楚,以及獲得蔣介石以美國帳戶金援的過程。想了解一九五○年代的台灣,從中也可以獲得許多知識。對政論名家的殷海光,同是政論名家的金恒煒似乎更有一分惺惺相惜之情。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央研究院長王汎森在推薦文中提到,同樣的胡適,從吳國楨案到雷震案,他的自由主義者立場是否有所不同?他與殷海光為兩個世代的自由主義者代表,為何在面對蔣政權時的態度有所不同?是這本書的切入點,也是最重要的關竅。胡適在許許多多方面的歷史地位及評價,早有公斷,然而,在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上,他的艱困與掙扎實況又為何?整個上世紀五○年代的台灣處境與國際現實,才是主旋律,在今天重新審視,也有鑑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