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賴揆導正客委會的業務走向

賴清德上任後的第一個公開行程,是到新竹新埔參加義民祭。他未能免俗,致詞時首先用準備好的注音客語問候大家,誠意十足,但走味的腔調不免令人懷疑:長久以來,多少不懂客語的政界高層艱苦地用客語作秀,究竟發生了什麼作用?有讓客家鄉親們反省一直用「國語」和晚輩溝通的過錯嗎?高層必須日理萬機,卻被迫分心去學陌生的語言,佔用了擘劃國政的寶貴時間,那不是國家資源的浪費,不是總體國力的損失嗎? 那天在廟方的歡迎會上,前台灣省主席林光華透露,「賴清德的父母都是客家人」。在台灣的知名人物裡,父母或祖上為客家人者比比皆是,他們不會使用客語而成為「福佬客」,但他們大多保有客家人的一些特質,像李登輝、呂秀蓮和目前內閣中的賴清德、徐國勇等人,就是政壇上的這類人物。民進黨前婦女部主任彭婉如生前也曾告訴筆者,她和民主運動大老彭明敏都是新竹的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聚居丘陵山區,在不佳的環境條件下普遍養成了勤勞節儉、硬頸抗壓、擇善固執、樸素務實的性格,形成客家文化的背景特色。受過這種文化氛圍薰陶者,一般都有優良的資質,假以時日磨練,即可成為棟樑之材。經常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周延一點應該說:台灣最美的是擁有多種語言文化背景的國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備客家文化底蘊的國民,台灣將沒有那麼美。 在強勢的「國語」和普遍通行的福佬話雙面夾擊下,客語一直迅速流失,人數本來就少的客家人不斷加入「福佬客」的陣營,難怪從日治時代的賴和、廖文毅以來,已經出現了數不清的知名「福佬客」,眼看著客語就要被擠出台灣! 文學大老鍾肇政曾在蔡總統面前感慨地說,「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自從阿扁在台北市長任內開始重視客家議題以來,各級政府設立客家委員會已經超過20年。客委會的主要任務,應是搶救奄奄一息的客語,但各級客委會大多辦些無助客語紮根的活動,某些縣市連應歸民間辦理的義民祭也搶著主導,完全不管學校裡聊備一格的客語教學,選修者越來越少的現象,以及客家長輩絕大多數還和晚輩講「國語」的危機。可見客委會20年來不務正業,功能未彰,亟須通盤檢討,改弦易轍。 賴揆期許內閣「做實事」,接任一週來的表現普受好評。筆者希望賴揆打破陋規,不必為了作秀而從頭苦學客語,您一人學會也無助於遏止客語流失的趨勢,應把寶貴的時間用於經世濟民,包括把各級客委會的業務導正到優先搶救客語的方向上,讓每一分預算都發揮實質的效益。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