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瞭望】自由貿易的省思

​【財經瞭望】自由貿易的省思

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國會授權泛太平洋夥伴聯盟TPP快速通關的提案即將開始審查,有跨黨派的國會議員與大部份經濟學者支持,畢竟經濟學的開山老祖Adam Smith 就是靠主張自由貿易創立學派的。而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自由貿易把餅做大,似乎對大家都有好處。但比較尷尬的是,歐巴馬的民主黨內站在勞工立場的國會議員不表支持,為什麼抗議的人還是這麼多? 資本主義伴隨工業革命快速發展,把餅做大,但隨後而來的是分配的問題。早期一些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支持自由貿易,卻沒有考慮到國內分配的問題,對於衝擊國內的產業和勞工,抱持的態度大多是讓市場調節,舊的產業凋零,自然會有新的產業起來,失業的勞工,經過再訓練,就可以再找到工作,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順利。失業的中年勞工,要學習新技能並不輕鬆,而一般僱主也會選擇工資較低的年輕人。 貿易(Trade)就是會有利弊得失(Trade-off),有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也牽涉到機會成本。在開始使用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時代,用十粒雞蛋去換一隻豬腿,一方少了十粒雞蛋,但多了一隻豬腿;另一方少了一隻豬腿,卻多了十粒雞蛋。開始使用貨幣之後,同樣數量的錢,拿去買十粒雞蛋,就不能買一隻豬腿;拿去買一隻豬腿,就不能買十粒雞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也很類似,國內也會有贏家和輸家。開放農產品進口,馬上對農民造成衝擊,卻對大部份的消費者有利。台幣貶值,讓出口商受惠,因為價格降低,產品更有競爭力,進口商卻因價格增加而影響需求和獲利。大部份的經濟學家只要貿易的利益大於損失,就支持貿易,至於贏家是否需要補償輸家,補償多少,如何補償,通常不在這些經濟學家的考慮內。 在一個制度不健全,資訊不公開透明的國家,國際貿易的好處只有少數人獨享,少數政治菁英身兼國際財團的買辦,用自由貿易之名,行掠奪剝削之實,結果是貧富差距擴大,環境被污染破壞,當然引發社會大眾反彈。在一個制度健全,資訊公開透明的國家,國際貿易的好處也不見得是雨露均霑,通常比較先進的國家,勞工的工資也比較高,國際貿易對他們的傷害也比較直接,因為較落後國家的工資較低,法律漏洞也比較多,製造的產品成本也比較低。若是沒有好的社會安全網(社會福利)和轉職訓練,勞工反對自由貿易亦是天經地義。 自由貿易通常會遇到兩種團體的抗議示威,一個是環保團體,另一個是勞工團體。先進國家和較落後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因為較落後國家對環保的規範較少,常常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在人權方面的保障亦較落後,容易造成壓榨與剝削勞工的情形,對高污染和勞力密集的產業非常具有吸引力。 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而言,勞工有不被剝削的自由,環境有不被污染的自由。為了自身的利益或價值信仰而反對自由貿易,不必然反對自由主義。而且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亦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所以環保團體和勞工團體的示威抗議亦未違反自由主義的精神。 一個人酒駕,撞爛一輛賓士車,是要怪賓士製造的車不好,還是怪駕駛人不守法?自由貿易是會結出甜蜜的果實,但前提是國內的制度要健全,資訊要公開透明,對利益受損者要有合理的補償機制。環保團體和勞工團體反對自由貿易的理由不是沒有道理,但如果基於這些理由而回到保護主義,就有點因噎廢食,矯枉過正了。正向思考應該是針對兩個團體的疑慮做調整,讓自由貿易在兼顧環保與勞動人權的前提下進行,將全民共享的餅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