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醫心路】為愛遠航來台灣行醫!台灣第一位外科醫生:馬雅各

【仁醫心路】為愛遠航來台灣行醫!台灣第一位外科醫生:馬雅各

「真正的信仰是要去做,本著愛心去做,不求回報。」 他的生命為了奉獻啟航,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行醫,而他從未辜負這個使命。當今台灣擁有高度進步的醫療水準,這是前輩篳路藍縷開創的成果。台灣的現代醫療,從西方醫療傳道開始,我們來看「台灣第一位外科醫生:馬雅各」的故事。 150年前的6月,是台灣現代醫療的起點。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台灣成為通商口岸,也開放西方傳教。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成為第一位來到台灣的醫療宣教士,他在1865年6月16日,在福爾摩沙這個美麗之島開始行醫。 馬雅各出生在英國蘇格蘭首都愛丁堡,父親是教會長老,馬雅各小時候就讀教會學校,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再到巴黎及柏林繼續進修,獲得醫學博士。學成之後,馬雅各回到英國伯明罕總醫院(Birmingham General Hospital)服務。 手術刀下的溫柔仁心 伯明罕是英國工業大城,也是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都會區。馬雅各博士沒有因此留在大都會,他是一位外科醫師,手術刀之下有著最溫柔的仁心。在一次教會聚會中,他遇見1860年剛從廈門回到英國的杜嘉德牧師,第一次聽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做福爾摩沙(Formosa)。 杜嘉德牧師從廈門回航時,到台灣滬尾(淡水)探查,他當時在日記寫道:「這巿鎮有疏疏落落的幾條長街,居民或有四五千人,確數多少,在短短幾天的訪問中,很難作正確的估計。我們還訪問過附近唯一的大巿鎮艋舺(萬華)。......整個地區為福建漳、廈一帶所遷來的移民,說的也是閩南話,而臺灣全島也以閩南話為普遍。」他興奮地表示:「我們耳中似乎聽到一種強烈的呼召:『到這裡來幫助我們』,直到上帝的福音在這裡發揚光大起來。」杜嘉德牧師因此多次建議教會應該派宣教士到台灣來,經過他的努力教會終於首肯。 遠渡重洋來到福爾摩沙 蘇格蘭長老會決議派年輕外科醫生到台灣,當時他剛與未婚妻訂婚,仍舊接下使命,馬雅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給未婚妻,表達最深的不捨和思念,他放棄優渥的都會生活,毅然坐船遠渡重洋,途經好望角、印度洋、上海、廈門,最後來到充滿未知的東方島嶼-台灣。 馬雅各醫生和杜嘉德牧師從打狗(高雄)登陸,「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舊時台灣三大港市的盛況,三天後他們來到當時人口最多,也最熱鬧的府城(台南)。 1865年6月16日是特別的紀念日,就在這一天,馬雅各選擇在台南看西街租房子開始醫療傳道的日子,前半部做禮拜堂,後半部則是診所,這是台灣第一間西醫診所,這一天不只是教會「在台設教紀念日」,更是開啟「台灣現代醫學的紀念日」。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紀念碑(圖片來源:馬雅各紀念教會) 台灣現代醫學的起點 馬雅各的醫療傳道大受歡迎,不只免費看病,治療效果又好,看西街醫館的病人愈來愈多。然而,也因為如此,引起當時中醫的側目,謠言開始流傳。甚至傳出馬雅各醫生開的藥會這麼有效,就是因為他挖墓取出屍體的腦和心臟、再挖出眼睛做成藥物,才會療效這麼好。 可怕的謠言,引起民眾恐慌,終於釀成抗爭。大批被鼓動的民眾,朝馬雅各開設的診所丟石頭,他只好黯然離開台南,看西街醫館只維持了23天就被迫關閉。 挫折也有它的美意,馬雅各沒有被困境打倒,他繼續醫療傳道的志業,重新回到高雄,在旗後(旗津)租屋,開設「旗後醫館」,除了為當地居民治病,同時也深入原住民平埔族部落;在原鄉部落,馬雅各意外受到平埔族歡迎,看到他就像看到過去曾與平埔族接觸通婚的荷蘭人,平埔族稱馬雅各為「紅毛親戚」。 在高雄的醫療經驗,給了馬雅各很大的信心,他決定重返台南,服務更多的民眾。 3年之後,他在台南二老口街開設醫館和禮拜堂,這就是後來俗稱的「舊樓醫館」。馬雅各除了行醫宣道之外,也親自教育、訓練台灣本地人當醫生,使台灣人也能學習現代醫學;並且積極推動閩南語羅馬拼音白話字及翻譯聖經,促成「台灣第一家印刷廠」及「台灣第一份報紙」《教會公報》的發行。 兒子接棒來台奉獻 後來馬雅各回到英國,但是他沒有因此和台灣劃下句點。馬雅各在英國訓練更多優秀的醫學生投入海外醫療傳道,他自己的兒子也在其中。 馬雅各二世(Dr.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在1900年接棒來到台灣,那時「舊樓醫館」租約到期,另外建造新的醫院,這也是「台灣第一家現代化的西式醫院」,取名為「新樓醫院」,馬雅各二世從此在台南新樓醫院行醫,民眾都叫他「少年馬醫生」,他也繼續培育台灣本土醫生。 馬雅各父子在台灣奉獻畢生所學,用醫療照顧台灣人的健康。當時台灣南部流傳這麼一句話:「馬醫生,沒法度。」意思就是說,如果連馬雅各醫生都沒辦法救治的話,那就真的已經病入膏肓、無法救藥了。足見當時百姓對馬雅各醫術的高度信任和肯定。 馬雅各醫師全家福。左一為馬雅各二世。(圖片取自高雄畫刊網頁) 無私不求回報的愛 馬雅各兩代在台灣行醫的故事,用行動證明了「真正的信仰是要去做,本著愛心去做,不求回報。」他們的生命為了奉獻啟航,為愛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行醫,他們也從未辜負這個使命。 我想只有一樣東西,能真正治癒人類的身心病痛,那就是「無私的愛」。台灣何其有幸,在這塊土地上從來不缺有愛的人。我們除了感謝他們對台灣無私的愛與付出,我們更應把這份情傳下去,喚起醫病關係的溫暖和信任,召喚更多人的力量,守護台灣人的健康! FORMOSA手繪古地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