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京都大學恩師及學長心目中的謝長廷大使

【專文】京都大學恩師及學長心目中的謝長廷大使

當傑出校友謝長廷先生被任命為台灣駐日本大使的消息傳到母校京都大學後,師生及校友們都非常高興。京大有百年以上的優良傳統,人才輩出,出過六位諾貝爾獎得主,校友們各居要津,遍布全球。 謝長廷先生在京大留學期間(1973-1984)的兩位師長,經我要求,特別將他們對他的回憶及感想書寄給我,我把它翻譯出來與國人共享。他們不僅對謝先生留日時代敏而好學,在同學間出類拔萃的印象深刻,對於謝先生在學生時代就投入台灣的民主運動,成為人權鬥士,而飽受當時台灣獨裁政府百般刁難的往事,也曾感到憂心不已。其學長更是肯定謝先生的豐富學養,相信他一定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對未來的台日交流充滿了關心和期待。這兩封信,第一封是謝長廷恩師、前京都大學副校長田中教授所撰;第二封是謝長廷學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河上先生所撰,錄譯如下: 1.〈回憶在京都大學研究所留學時期(1973-1984)的謝長廷君〉 我與謝君首次見面,是我結束在美國的研究,剛回國後不久的1973年秋天。謝君是在同年春天進入京都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班就讀,在我的老師故加藤新平教授的指導下專攻法哲學。加藤老師向我介紹時說,謝君在台大求學時就通過司法官特考,是一位剛成為律師的優秀人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身材瘦小但全身充滿活力,洋溢著鬥志的「台灣秀才」,常常以精闢突出的論調參加研究所中的討論會而出類拔萃。 謝君的碩士論文,是有關於一位在威瑪時期就當過司法大臣,歷經納粹時期,到二次大戰後仍活躍於法學界的德國著名法哲學家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所提出的價值相對主義思想的研究。未及完稿,我就迫不及待的要求他將原稿稍加修飾,讓我先睹為快。他的文章及論文內容幾乎是十全十美,完整無缺,與日本一流的論文水準相比毫不遜色,讓我佩服不已,如今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聽說謝君投入台灣獨立運動,而且是一位台獨鬥士。在指導他執筆碩士論文的時期,常有機會一起同桌而食,偶而也會談及此事。除此以外,我們二人從未談及有關政治的話題。進入博士課程後,故加藤教授因年限而退休,我繼任為指導教授,開始他還繼續做學術性的研究,後來好像漸漸介入政治活動,頻繁往返於美國及台灣,偶而見面時總是滿面笑容的說正忙於政治活動,但具體的內容從未談及。我也從未過問,最後謝君終於在1985年修完博士課程。 據我所知,謝君自從正式介入政治活動後,每次回台都備受刁難,後來連郵件的傳遞也日益困難。著實替他擔心;過了一些日子知道他在台灣參與許多出色的活動,有了輝煌的成就,才感到安心。現在除了懷念他之外,並每天祝福他能秉持原有的奮鬥精神、一以貫之,以遂所願。 ☆田中教授經歷:京都大學法學博士、京都大學教授、京都大學法學院院長、京都大學副校長、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關西學院大學司法研究所所長。 2.〈對謝長廷先生的回憶〉 謝長廷同學是我在京都大學法學研究所進修時期,在法哲學家故加藤新平教授的指導下同窗共讀的伙伴。青年時代的謝同學,是一位非常優秀及勤勉的研究生。當時加藤教授講課時,對於未達到其所要求水平的學生,毫不留情,往往不允許出席上課。所以在法學院中,加藤講座以嚴格出名,大多數學生都因此而被淘汰,最後,只剩下謝同學等寥寥幾人。 謝同學在來日本留學前,似乎未學過德文,然而因為出席加藤講座,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竟然也學會了德文;由日文翻德文,或由德文翻日文,兩種外國語文在短期內就能運用自如的模樣,讓同窗共學的我看在眼裡,大受激勵。 後來,謝同學回到台灣,投入政壇成為一位大忙人。雖然如此,有一次他在高雄市長任內正式訪日時,於超緊湊的行程中,當他知道我病倒的消息後,仍然偷空抽身在大風雪中冒險前往寒舍探視我。他就是這麼一位有情有義的人,雖然歷經數十年,其開朗的性格絲毫未變;同時他也是一位通情達理而且一以貫之、值得信賴的良朋益友。 ☆河上教授經歷:京都大學法學博士、京都大學教授、京都大學法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筆者附記: 2001年1月20日,謝長廷先生在高雄市長任內,率團訪日,驚聞其京大前輩河上先生中風臥病在床,在琵琶湖畔的別墅療養。雖然雙方失聯已有數十年,而且謝先生行程緊湊,當時又逢京都30年來罕見的大風雪,交通癱瘓阻滯,僑界的歡迎晚宴延到晚上近10點才開始。晚宴結束時,已是隔天凌晨。然而謝先生不多休息,仍堅持前往探視。身為京大校友及地主的我,乃義不容辭相陪。 凌晨4點,謝先生瞞著隨從人員,冒著嚴寒,摸黑抽身而出,由我開車沿著琵琶湖畔積雪盈尺的滑溜公路,一路蛇行,冒險前往探視。大病初癒行動不便的河上教授夫婦,大感意外,當場感動的熱淚奪眶而出,雙方相擁而抱。那一瞬間,我看到人性最真誠的自然流露,也看到在政壇處污泥而不染的謝長廷真實的一面。 曾經當過行政院長的謝長廷先生,是一位人情義理兼顧的優秀政治家,也是台灣有史以來層級最高的駐日代表,相信以他亮麗的政治歷練及豐沛的人脈經營,定能促使「命運共同體」的台日關係堅若磐石、穩如泰山。天佑台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