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悲劇:電影太平輪(上)一點心得有感

吳宇森太平輪的戰爭美學讓我震撼,純就欣賞電影真的好看,吳宇森的電影一直強調美學,這部太平輪談到了戰爭美學確實令人激賞,但查了票房不太好,真可惜,這個題材本身我就很喜歡,以專業影評角度我寫不出來,我只能說一些簡單的心得。 首先是有幾幕印象很深,在國共內戰的戰場上,前線軍官的英勇與蔣老頭子的退縮形成強烈對比。這有幾個意義,國軍在國共內戰上確實英勇,以及高層的腐敗讓軍官進退維谷。吳導出身外省人軍人家庭,他父親來自廣西,二戰期間加入國軍,後舉家移居香港。因為這個背景,吳導在電影中非常細緻刻畫出國民黨軍官的完美形象,這個形象呈現國共內戰這個大時代下一股少數的清流。 再者是,國軍的優良裝備與共軍粗陋裝備同樣呈現強烈對比,在電影中國軍即使有好的裝備卻一直被打爆,除了越來越凸顯軍官的英勇外,這個戰場上寫實面貌,也更加深一種在中國是政治正確的論述,即腐敗的國民黨,是內戰失敗的主因,導演也隱約呈現出來這個道理,有幾幕是人民將糧食運到共軍軍營,而國軍在寒冬中挨餓,軍官不得不獻出他的愛馬,給弟兄飽食一頓,這裡對我來說,完全呈現出悲劇美學中的極致,騎馬可說是軍官的第二生命,槍殺了馬隻,只為求戰場的生存,這裡已經將敘述強化成強大的捨生取義的正義形象,這個軍官的越發英勇是奠基在相當悲情的鋪陳中,也更加強烈的批判了國民黨在國共內戰的腐敗。 軍事電影一定有雙方戰事的刻劃,電影中兩軍對壘與陣前殺敵不贅述,這裡我印象最深的是,國軍通訊兵為了充飢抓兔子跟同樣飢餓的共軍對峙,最後一起烤兔肉快樂吃兔肉,這幕我已經相當感慨,導演也許有同樣的念頭吧,我想,這是譏諷戰爭的發生不外乎就是爭搶利益而已,為了利益你爭我奪,結果贏者全拿,這裡導演批判的應該是,國共雙方假如可以坐下來談利益共享,其實戰爭是沒有必要的。 另外,我較有印象也是戰爭片中常有的叛逃行為,國軍在受不了共軍的宣傳後紛紛逃離前線被槍殺,軍官卻阻止這個槍殺,我內心愀動了一下,這裡導演描述軍官心情特別五味雜陳,一般人當兵就是為了吃飽飯,結果戰場上國軍吃不飽,已經沒有士氣,逃離成了必然,軍官也知道這個情形,不選軍法卻選擇了道德層面上的惻隱之心,這裡導演呈現出悲劇的二重性,悲劇除了英勇也昇華到了愛的層次,最後,軍官這個昇華的愛的層次沒有將戰局逆轉回來,反而這個愛的層次遭到更無情的打擊:一個小兵同樣的叛逃出走,沒將援軍帶來,導致最終軍官成困獸之鬥,被共軍悉數殲滅,這裡已經是電影悲劇美學的極致性格了,悲劇的二重性,英勇與愛,最後被政治與自己人毫不留情的擊垮,讓整部電影悲劇性格到達了任何悲劇故事都有的最高成就:唯有走向死亡才能帶來的寧靜之美。 相信這裡,在The last Samurai劇情中也同樣呈現過類似手法,這裡軍官的死,在他想念愛人的美好記憶中,電影前段軍官跟愛人的相處鋪陳了這段,看出導演手法已經是將軍官的高度悲劇性格連結到回歸愛情的寧靜。死亡的鏡頭突然轉向了唯美又純淨的世界跟愛人一起歡笑生活著的那一刻,在共軍砲火中灰飛煙滅,終究死亡離開,內心寧靜到來,軍官也放下那份責任與愛人在回憶中共度,微笑離去。這裡將悲劇與愛情連結是隱約有表達出導演給人充滿希望的象徵意涵,雖然軍官已經死亡,但從軍官愛情的幻想世界中小孩的出現,以及此前交代給通訊兵的家書,可以讓人明白,導演也有意說明,除了軍官的失敗,他的英勇與愛也會留給他的子孫,將這個戰爭故事與未來後人教育子孫的人生道理做更緊密的連結。 電影從國民黨軍官在國共內戰的戰場與愛情故事細緻描述整個大時代的整體悲劇,我只有從中體驗,那個大時代的悲劇,一直都會留給世界無止盡的反省與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