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欄:農業診斷】農產品價格

【財經專欄:農業診斷】農產品價格

一、前言 農產品因為是必需品,價格彈性低彼此替代性高,故只要稍有產銷失衡,即造成急遽地價格震盪,因此菜金菜土的現象屢見不鮮。為避免穀賤傷農,照顧農民收益,為避免發生消費者搶購的市場恐慌,農產品價格政策也就成為政府重要的課題。農產品價格政策主要為價格支持政策,以照顧農民收益,穩定市場價格。 二、挑戰 在農產品價格政策上,政府曾在早期推動低糧價政策,以發展台灣的輕工業。於1973年,政府設立糧食平準基金,推動稻米保價計畫收購,以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稻農收益,增加稻米生產,穩定稻米價格。雖然近年來台灣因加入WTO與準備參加TPP等國際經貿組織,稻米保價計畫收購一直被檢討,以尋求一保障糧食安全與穩定稻米產銷之替代機制,但稻米保價收購仍然是穩定稻米價格的重要政策。 在毛豬與雞鴨等禽畜產品方面,政府則透過養豬協會、養雞協會、各地區農會、家畜肉品市場、家禽市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一系列的機關組織,採取一定的產銷規劃調節,穩定禽畜產品價格。因為生產禽畜產品有一定的時日,毛豬與雞鴨等禽畜產品的生產者都有一定規模,禽畜產品依法要進入合法的屠宰場屠宰,對產銷數量比較容易掌握,故在此市場機制下,各批發交易行情有其一定的穩定性,很少有超過10%的價格波動。 相對其他農產品,蔬菜水果的價格震盪劇烈。在主要的果菜批發市場,前後旬平均交易批發價格增減30%以上的蔬果種類多在10項以上;蔬果前後旬平均批發價格增減超過50%者平時會有數件,平時也偶而發生價格波動超過100%者。 當甘藍、大蒜、柳丁、香蕉、葉菜等蔬果價格失調時,政府多採取收購、耕鋤補助、加強國軍副食採購、出口、加工、協助快速復耕等措施,以求快速穩定價格。針對蔬果產銷,政府也曾因應加入WTO的衝擊,選取21項農產品採取九五計畫與推動農業策略聯盟,以舒緩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 然蔬果產銷失調年年發生,政府時常疲於奔命,這在世界先進國家都未曾聽聞,這顯示出我國產銷制度缺乏現代化與企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產銷制度欠缺競爭力的警訊。 三、對策 本文對農產品價格政策的對策與主張,是以蔬果價格政策為中心,說明如下: 1. 農產品價格政策主要是針對農產品的供給 在自由競爭市場,農產品的價格是由市場的供需均衡形成。影響供給或需求的因素改變,都會造成農產品價格的波動。 農產品的供給來自生產、存貨、進口;影響農產品供給的因素包括:該農產品的價格、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技術的變動、溫度雨量等氣候因素、季節與循環因素、對價格之預期、其他競爭作物的價格、該農產品的生產時間長短等。農產品的需求來自國內消費、儲存、出口;農產品的需求則是決定於該農產品的價格、所得水準、消費者偏好、消費人口、其他替代產品的價格、對該農產品價格之預期等因素。 農產品價格政策主要是為解決短期劇烈的價格波動,非價格上漲趨勢或下滑趨勢,故不予考慮影響長期供給與需求的因素。因為短期內,消費者的偏好、所得水準、人口數等改變不大,短期內消費者因為節日、季節因素的消費改變多在預料中,短期需求影響價格有限,所以供給改變成為主要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 換句話說,農產品價格政策主要是針對農產品的供給著手。只要農產品的供給穩定,只要農產品的供給能適度地反應消費者因為節日、季節因素的短期需求改變,即能獲得價格的穩定。 2. 建立穩健的產銷供應鏈 企業化的產銷經營首重規劃,現代化的農企業經營應能掌握其產銷,不是生產出來才找銷售通路;不是生產過多市價崩盤,才找政府收購或補助出口。農產品價格政策應是建立在事先的規劃,絕不是事後的補救。 農產品收購制度雖然立意良好,但政府啟動收購補助門檻過低,容易形成倚賴,產銷業者不願負責產銷失調;甚而投機性地製造產地價格崩落,要求政府收購補助。故而產銷失衡週而復始,或偶於產季之初或於產季之末竟然還會發生產地價格崩落之奇特現象。投機性地生產,往往造成資源分配之浪費,政策不宜鼓勵。 以貿易出口當成生產過剩的出口,也不應該成為現代化國家的貿易政策。貿易出口應以目標外國市場消費者對產品需求的品質來生產,依據外國市場需求數量來生產出口;而非以今年生產過剩即大量出口,明年生產不足則不出口,原來拓展的國際行銷通路也一起關閉,等下次生產過剩再重新開拓。農產品是須要商品化、企業化地經營。 有機農產品與禽畜產品之產銷在價格上相對穩定,所賴的即是較為穩定的產銷供應鏈;而外國具有國際行銷競爭力之農產品,都具備穩健的產銷供應鏈。故若能讓蔬果產銷制度以穩定的產銷供應鏈為主流,或至少對指標性的蔬果建立穩定的產銷供應鏈,則對價格穩定將有相當的助益。 穩健的產銷供應鏈,建議可以建立在以下的制度之上: (1)契約產銷或產銷專業區 以農產品供應鏈之通路領導者為中心,政府協助契約產銷或產銷專業區機制之建立,以建立穩健的供應鏈關係。事實在農產品多元通路中,透過物流中心到超市、量販店、國軍副食、營養午餐等已有一些契約產銷或產銷專業區之芻型,稍加輔導,將對價格穩定具有相當程度的助益。然要如何使此現代化之供應體系成為主流,將是另一課題。 (2)產銷履歷 產銷履歷原本是為掌握食品安全,建立農產品自農場到餐桌沿著產銷供應鏈追蹤貨品狀況的可追溯性認驗證系統。如果農產品產銷履歷之驗證標章普遍為消費者接受,則最終零售商為銷售產銷履歷農產品,必須與產銷履歷農產品的生產者有更密切的供應鏈夥伴關係。產銷履歷農產品的生產者則依據產銷履歷農產品的中間商反應市場需求訂單來生產與訂價,則農產品價格必然比較穩定。況且參與產銷履歷農產品的生產者有資料可循,政府在輔導產銷秩序上則有明確的目標,在穩定價格的政策推行上,會比較有效果。 (3)產銷證照 另在現有的農產品產銷體制外,建立一能普遍為消費者接受的農產品產銷證照制度。這套證照制度可以讓農產品的產銷由具證照的專業人員經營,讓消費者更安心,提升農產品產銷的品質與效率;也能由證照制度,讓產銷供應鏈夥伴關係更穩固,政府在輔導產銷秩序上有更明確的目標,進而有穩定農產品價格的效果。 3. 加強產銷資訊機制透明與易取得 透明與易取得的市場資訊,能減緩一窩蜂種植等人為造成農產品價格的劇烈震盪。縱然不同學者對市場資訊是否會造成反效果有不同解讀,但更多的資訊與知識,必然能夠形成更有效的決策,避免人為的價格震盪。 因為農產品的生長需要時間,故當產銷業者獲得市場種苗交易數量、種植面積與價格等資訊後,對其產銷調節與經營決策會有幫助,進而舒緩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減緩農產品價格的劇烈震盪。 4. 長期上應考慮加強產量控制之生產技術或發展農業生產保險制度 因為農產品的生長需要時間,成熟之後多必須及時出售,故原則上農產品的短期供給是僵化,變化不大。農作物的生產需要時間,一旦種下去,產量的高低與價格變動則決定於生產技術、季節與氣候等。 在生產技術上,應推廣設施生產、品種改良、經營管理等生產技術,以加強產量控制,平抑價格波動。 在季節與氣候上,農產品價格往往會因季節盛產、或氣候穩定造成增產、或寒流大雨造成減產等而上下震盪,加上近年的極端氣候,更加劇價格不穩定的問題。故在長期上應考慮發展農業生產保險制度的可行性,以減緩農民因為農產品價格震盪的虧損,將氣候造成價格震盪的問題制度化合理解決。 四、結語 穩定農產品價格是政府重要的政策。應減少利用市場干擾的手段,強化市場機制,以建立產銷供應鏈等多元而永續的運作模式,提升市場效率求供需平衡,以穩定農產品價格。 [nop]農業新政研討會(2015.04.25~26) 主辦單位: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台灣農業產學聯盟[/n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