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開戰 台灣應外交出擊

美中經濟開戰 台灣應外交出擊

前美國副總統拜登的國安顧問瑞特納(Ely Ratner),於8月24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撰文指責國務院「危險傾中」,包括為北京霸凌台灣、壓制香港和控制南海的行為「開綠燈」。瑞特納以巴拿馬與台灣斷交為例指出,國務院發言人諾爾(Heather Nauert)發表無意義的外交語言刻意不批評中國,沒聲援台灣,沒有呼籲中國停止造成不穩定的行為,反引導「譴責台灣」的觀點。 其實美國國務院官員親中行為,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自從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實施「聯中抗俄」政策以來,一直把中國當做盟友,共同對抗蘇聯。雖然在1991年蘇聯解體,但是傾中政策一直沒有改變。 起初美國運用棒子與胡蘿蔔策略,假如中國在人權政策上有所改善,美國就讓中國能進入美國市場,銷售中國貨品。假如美國認為中國在人權政策的進展未能達標,就不能享受最優惠國的待遇,中國貨品進入美國就必須付加倍的關稅。因此每年美國國會必須審查中國在人權政策的進展。但是這個政策在克林頓總統時代被廢除了,之後中國就永遠享受最優惠國待遇。後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更加橫行無阻的把剝削勞工的廉價貨品銷售到全世界。 接下來小布希總統上任之初,在保守派顧問的建議下,計劃對中國採取比較嚴厲的對策,但是很不幸發生了911事件,美國必須全力應付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無暇顧及東亞地區,只得對中國採取懷柔政策,只希望中國不鬧事並能在北韓問題幫上忙。 歐巴馬總統對外政策非常軟弱,任內爆發IS事件,對中國仍繼續沿用懷柔政策。但是在西方國家數十年的滋養下,中國已經強大了。首先中國向日本挑戰釣魚台主權,接著在南海造礁為島並建造軍事設施威脅鄰近小國,甚至要求美國退出西太平洋。歐巴馬終於認識事態嚴重,而開啓「重返亞洲政策」,意圖抑止中國的擴張。 歐巴馬開始移轉美國軍力至西太平洋外,並開創TPP意圖聯合東亞國家,以經濟手段抑制中國。但是共和黨內的保守派不認為TPP足夠擊敗中國。川普團隊成員,也是台灣的好友葉望輝說「歐巴馬執行的是馬英九的中國政策」。可見共和黨對歐巴馬的中國政策非常不滿。 在幕僚們的建議之下,川普總統啓動301條款,直攻不公平的中國貿易政策。此舉獲得民主及共和兩黨高度支持,雖然可能會引發一場大型的美中貿易戰,而使美國遭受經濟上的損失。但是要解決數十年累積下來的中國問題,忍受一些損失是值得的。 川普的前首席顧問班農(Steve Bannon)認為美中正在打經濟戰,美國必須全力關注,如果依照目前路子走下去,中國將成為世界霸主,而美國只剩5年至10年的時間能夠扭轉情勢。班農的思維反映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心裡的焦慮。 一般認為美中若爆發經濟戰,美國佔優勢,因為中國經濟依賴美國市場遠比美國依賴中國市場大得多。中國對美貿易每年有3千多億美元順差是川普的攻擊武器。但是班農已經離開白宮,他的制中政策會不會被打折扣?再者,數十年來美國一直執行傾中政策,雖然目前的情勢已經完全不同,但是很多美國人(包括政府官員、政治人物、政治評論家等)的傾中思維還不能扭轉過來。加上中國擅長搞離間、收賣等手段來影響美國政府官員,使經濟戰的結局添加變數。 雖然這是一場美中爭霸戰,但是美國全力避免動用武力。美國正在西太平洋佈署重兵,武力的增強並不表示美中間的戰爭無可避免。相反的,美國集結絕對優勢的武力,就是要中國解放軍不會誤判情勢開啓戰爭。從上世紀對付蘇聯的過程中,美國學到要積極避戰,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付出的代價是最小的。 世界局勢的發展愈來愈有利於台灣。從朝鮮半島至南海,在圍堵中國防線上,台灣居防線的中點,是美國不可缺少的盟友。過去在美國傾中政策下,台灣外交經常遭受無理的打壓。現在情勢轉向對台灣有利,是開始外交出擊的時候。實際上小英政府已經啓動外交攻勢,現在正在美國國會審查的議案有: 《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鼓勵台美各階層官員互相交流訪問。 《台灣安全法》(Taiwan Security Act):確保美國政府將增強與台北互利的安全、外交及經濟關係。 台灣政府也正在積極推動簽訂「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其他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等,只要不牽涉到有爆發戰爭的危險性,都可以爭取。而且要積極與不斷的爭取,不要滿足於小成就,要得寸進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台美兩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台灣僑胞對母國的關心與愛護是不爭的事實,對台灣友善的美國民選官員及民意代表,台僑都會以選票及捐款回饋他們。希望台灣政府能夠與僑民有更緊密的聯繫與合作,讓我們瞭解目前政府正在推動的項目,我們可以在適當的場合幫忙推動。 有些僑民一直默默地支持台灣,要出錢出力的時候都可以看到他們,但是他們不是社團領導人,不在檯面上,駐外單位官員對他們適當的鼓勵與關注是必要的。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