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名醫還是仁醫?期待和諧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名醫還是仁醫?期待和諧的醫病關係

看了陳永興醫師在【醫病平台】,刊登的「以病人為第一優先的考量」乙文,感慨系之,感覺能視病猶親的醫師及醫護人員,漸漸的少了,兹以最近就醫的親身經歷,提出探討。 我在2003年因罹患聽神經腫瘤,在台灣正值SARS肆虐之時,在美國UCLA醫學中心,進行10小時的腫瘤切除,結果左側的聽神經一併被切除,歷經一段生不如死的坎坷歲月,終於獲得如今的「第二生命」。十幾年來,幾乎每天醒來,我總要對著窗外的蒼穹上天謝恩,讓我存活至今。我也未忘當年台灣及美國的醫師團隊,醫師好友給予的第二意見,及家人給予的全力支持及照顧,所以,醫師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貴人。 猶記得:當年我的美國醫師,初閱我由台灣帶去的核磁共振(MRI)片子後,他劈頭第一句話是:「您得此聽神經腫瘤,並不是您的過錯,醫學迄今,仍無法知悉致病的原因」。姑不論醫師的話,是否屬實,但對當時百感交集,非常自責的我,無異是暮鼓晨鐘,讓我心理釋然,坦然面對。醫師一句温馨的話語,無疑的,常是病人心中一劑安定的力量,使病患燃起生命的希望。 最近,我因醫師好友的建議,做了大腸鏡的篩檢,得到檢體陽性反應,求診於4年前同一醫院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4年前,這位醫師很詳細問診及檢查,留下深刻印象。4年後,要做同様檢查,毫不猶疑的再掛這位醫師的門診,沒想到:這次,醫師一聽我訴說檢體陽性反應後,只丟了一句:「要再檢查」,就起身到隔壁診間,繼續看診另一位病患,我就呆坐診間,但從此,就未再見到這位不告而去的匆忙醫師。 待我拿到大腸鏡檢驗單要排號時,才知悉:如要這位醫師親自檢查,必需排到三個半月之後。原來這位醫師,4年後已成此間醫院的熱門名醫!而我當時只是因為4年前而找上這位醫師,所以就耐心的等了三個半月。事後檢討,殺雞焉用牛刀?做這種檢查,實無需名醫親自操作。 檢查前,詳細審閱那有點嚇人的檢查需知,洋洋灑灑一頁,舉凡前一週飲食禁忌、抗凝血劑規定要停用4天、「清晨4點」要起床服用第二次瀉劑……..,看得我如臨大敵,雖這是我的第三次做大腸內視鏡檢查,甚至相較14年前的10小時開腦手術,都沒有這次這麽緊張過…..,難道檢查需知,一定得讓病人造成心理負擔嗎?各類療效不同抗凝血劑,一定要停用4天嗎?病人有無中風的風險? 當與護理人員詢答時,知我未遵從檢查需知中,抗凝血劑需停用4天,而我只停用2天,顯然引起護理人員不悅,也造成我的緊張心情。我當時的血壓竟飆至240,因為需知内,並未寫明當日可服用降血壓藥! 事實上,我曾事先徵詢過我的心臟科教授醫師 ,他告知我每天服用的抗凝血劑1顆Xareito 15mg.(拜瑞妥),藥效是24小時,如為防止內視鏡檢查的內出血,建議紙需停用1天即可。為慎重起見,我再尋求醫師好友的第二意見,他也找了幾位同事研究的結果,建議是:停用2天即可。 因此,我採折衷,停用二天。雖向護理人員說明,但醫院內所看到的護理人員,都是面無表情,有如「制式」的機器人面孔。還好,醫師遲到,我可以躺在布幔中的病床40分鐘,默禱並回想我14年前進入UCLA醫學中心的情景….,血壓終於降至140。 待我被推入檢查室,要求側躺後,檢查的醫師在內視鏡檢查前,並未打聲招呼,祗有護理人員在確認身份後,我即被打上麻醉劑,陷入昏迷……,醒來後,已在恢復室,只見到內人在床邊,5分鐘後,醫師來到床邊,丟下:「正常、沒瘜肉」二句話,即轉身而去;我追問他:最近常便秘,他頭也不轉的回說:「那不重要!」,留下錯愕的我們。沒想到檢查結果正常,我竟沒有一絲絲的喜悅,換來的卻是惆悵、質疑,他是4年前的同一醫師嗎?是這位我期待的名醫,幫我檢查嗎?最近不是有報載:有醫師人在機場,竟也能在手術室執刀嗎?其實,這已不重要了。不知這位醫師的傲慢,他曾否如醫師誓詞:「以病人為第一優先考量」?相信我再也不敢求診這位名醫了,我多麽希望我只是唯一的例外。。 這也使我想起我的一位17年共事的女同事,在2001年,因罹患乳癌,住進此院。得到主 治醫師及醫院護理人員的親切照顧,她一再稱許這家高水準的醫院。她在長達二年的療程中,多次進出醫院,但當癌細胞復發轉移後,仍回天乏術。在她辭世後,我赫然在醫院的走廊,看到她生前慨捐二百萬給醫院,同事多年,上班族會慨捐鉅款,自有她獨特的理由才是。當時,我很慶幸,台灣的病患有福了,能有一家視病猶親的醫院。 也不過十幾年的光景,醫院竟成了醫治病人的工廠,醫療人員成了冷酷的機器人?為何?健保制度?專業的傲慢使然?多麽希望可以再見到這家醫院及醫療人員,回復往日笑臉迎人的親切並繼續創院初衷,以「病人為第一優先考量」的宗旨,服務病患。 我也不禁追憶自稱「台灣囝仔」及「英籍台灣人」的仁醫一蘭大弼醫師,生前在台所樹立的典範。他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及「機器沒有仁慈,放射線無法表現同情(A machine can not show kindness; radiation cannot show sympathy)。」而告誡醫學生千萬不要只會安排病人做這做那的檢查,而沒有好好聽病人的話以及檢查病人的身體。最後,他認為「一個好醫生必須要有憐憫 ( compassion)、仁慈(kindness)、忍耐(patience)、願意傾聽病人的話語、尊重「病人也是人」、鎮定沉著(calmness, equanimity)以及對人的關懷。」,希望蘭醫師的期許,我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可以看到。 當然,在期許醫師之前,也期許病患,當應恪遵醫囑,做一位合作的病人,懷感恩之心,領受來自醫療人員的診治及照顧。並充實自身基本的醫療保健常識。而最重要的是:每人得保持及維護自身的健康,而非全然將責任交付給醫療人員。不僅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並能維護和諧、互利的醫病關係。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