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哀哭者同哀哭?(上)

誰與哀哭者同哀哭?(上)

《班忠義簡歷》 班忠義,1958年生於遼寧撫順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動盪的文革中度過少年時代。1978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1987年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赴日本留學,先在上智大學攻讀新聞碩士,後到東京大學主修宗教。 1992年12月,班忠義在日本東京參加了「日本戰後賠償問題國際聽證會」,被中國「慰安婦」倖存者的血淚講述深深打動。從此以後,他開始關注「慰安婦」的訊息,並展開調查工作。多年來,班忠義走遍大半個中國,尋訪戰後殘留在中國的日本婦女、當年被日軍強迫淪為「慰安婦」的中國和韓國婦女,記載這些不幸老人的不幸遭遇,在日本透過各種媒體廣為介紹,號召民眾捐資救助。隨後,他主導成立救助組織,用籌集到的善款救助了戰爭年代受日軍強暴殘害的人。 中國和韓國慰安婦近百人。在此期間,班忠義得到日本女性高橋敬子的傾力幫助,兩人相知並相愛,於2000年結為夫妻。同年,班忠義在妻子的影響下受洗成為基督徒。此後,班忠義繼續從事「慰安婦」的資料收集、救助和紀錄片拍攝,還發起對雲南偏遠地區失學兒童的助學工作。 他還陸續拍攝了老右派、雲南地下教會及海外政治流亡者群體的紀錄片。班忠義拍攝的紀錄片多次在國際影展上播映並獲獎。其中,他用20年時間拍攝長達2小時50分鐘的紀錄片《渴望陽光》,是至今唯一詳盡披露中國婦女二戰期間遭日軍官兵輪姦並被迫成為「慰安婦」的紀錄片。該片於2015年在日本各地上映以來,受到日本社會廣泛關注。 採訪緣起 我第一次跟班忠義見面,是在2003年跟隨一個拍攝中日關係紀錄片的團隊去日本採訪,聽說研究日軍「慰安婦」問題的專家是旅日學者班忠義,我們便約他在東京一家旅店會面。那時的班忠義,高大英俊、神采飛揚、滿頭黑髮、快人快語,宛如日韓偶像劇中的明星。但是,一聽他講述多年來從事的「慰安婦」調查、救助工作,他的慷慨無私、他的滿腔熱情,立即讓人肅然起敬。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班忠義卻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他告訴我,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基督信仰,聖經教導說,要愛神且愛人如己,所以就這樣一路走下來。 之後,班忠義帶著妻子和兩個小孩到雲南「支教」。他一邊在學校擔任日語老師,一邊做少數民族失學兒童的救助工作。在那幾年裡,他跑遍雲南的市鎮山川,採訪還在世的老右派、數十年如一日捍衛信仰自由的家庭教會成員,蒐集了大量文字及影像資料。那幾年,我們有機會在北京會面,他也應邀到北京方舟教會分享他的信仰和工作。 我們全家離開中國之後,班忠義夫婦到美國訪問,曾經來我家探訪,並為張伯笠牧師拍攝佈道會影片。那時,我就有了為班忠義寫一篇訪談的想法。當他於2016年11月再度來美國拍攝文革題材的紀錄片時,我們再度相逢。此時的班忠義已頭髮花白,卻從未放棄上帝交託給他的使命。我們有兩天時間在一起促膝長談,就有了這篇訪談。 從認識「日本媽媽」到成為「日本女婿」 余杰:老班,按照我們訪談的慣例,請你先從童年生活談起,我知道你是東北人,童年時候的東北是怎樣的狀況呢? 中學時期的班忠義。圖/余杰提供 班忠義:我出生在東北撫順一個普通礦工家庭,撫順是當年就已有嚴重環境汙染的工業城市。我們在一個遠郊的礦區,小時候家境非常貧困,大家住的是結構一樣的平房,每家只有一個房間,房間內有一張大炕,佔了大半空間。我們家也沒有一個讀書人。 1966年,文革爆發時,我剛上小學,文革對我的人生有很大影響。此前,生活雖然清苦,但身為工人子弟,我還是有「遠大的理想」,積極參加「少先隊」活動,唱歌唱得熱淚盈眶。我希望自己好好學習,透過學習改變命運。但文革開始之後,只上了半年課,就不再上課了,正常的人生被打斷,原有的理想也幻滅了。 那年冬天,我盼望到教室重新開始學習,但復課遙遙無期。教室裡的課桌椅都被大哥哥、大姊姊們豎起來擺放,他們還舉行批判校長大會。我們這些小不點,無所事事,卻也有英雄主義情懷,看到街上人們在吵鬥,似乎是為了真理,為了顯示忠於毛主席的心,他們常常遊行,充滿暴戾之氣。 我從中看到一種武力的美、武士的美,那時候的我是「革命的孩子」。 到了1968年,我小學三年級,終於「復課鬧革命」了,但課堂上沒有知識的傳授,全都是政治的灌輸。我記得我們都畫劉少奇的漫畫,鷹鈎鼻子、三角眼、大板牙,一看就是叛徒。我一邊畫一邊充滿義憤,其實我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認為自己要像雷鋒那樣,對階級敵人恨得愈深,就對老百姓愛得愈深。 武鬥之後,毛提出「大聯合」。全國都在歌頌毛的「四個偉大」,「早請示、晚彙報」,到處都是毛主席像。那真是一個發狂的時代。我喜歡唱歌,就去參加文藝隊,到工廠、農村慰問演出,體驗到一種盲目的歡樂。但當局只是將我們這些孩子當作工具,沒有起碼的愛護,我們奔赴一百多公里的山區,那裡有剛剛建造的兵工廠、防空洞。那裡的工人生活很無聊,好不容易看到城市來的孩子,演出完畢還讓我們再加演,有時候一天4場,最後我的聲音沙啞、聲帶也唱壞了。因為是露天礦,下邊要跑電車的,我們在軌道旁,戰地高歌鼓勵他們。 余杰:你是在什麼時候對文革和毛澤東產生了懷疑? 班忠義:在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們家搬到離城市更近的地方,那裡過去是商店街,那些孩子的父母很多是小老闆、商人,所以比較狡詐也排外,我覺得那是小資產階級的世界。那裡的孩子歧視外來者,我常常受欺負。 1971年,林彪事件爆發,我13歲,懵懵懂懂聽到媒體報導,覺得高層真是如《五七一工程紀要》所說,是殘酷的「絞肉機」。1972至1976年那4年時間,生活似乎停滯了,中共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部鬥爭,周恩來、鄧小平和江青等「四人幫」鬥,毛沒有辦法,或者毛故意縱容。 民間開展「學工學農」運動,大慶修管道,要挖壕溝,當局利用學生作為無償勞動力。聽黨的話的就是好孩子,想讀書就不是好孩子。我深感到苦惱,(不能說因為那種勞動沒有任何價值,他不該讓數千名學生去幹這種工作),挖了上千公里的壕溝,真是勞民傷財。 那時,哥哥姊姊都到農村當知青去了,回到家像餓狼一樣,把能吃的食物都一掃而光。我本來覺得我們底層礦工家庭已經很苦了,聽他們講述才知道,農村更苦。我感到非常恐懼,難道過幾年我就得跟他們一樣去農村嗎?我希望找到一條不一樣的出路。我從小就有追求美、追求真理的理想,但在那個時代如何實現此種理想? 余杰:那時你也開始接觸日本文化?一般的中國人長期受共產黨仇日的宣傳教育,都很仇視日本,你是怎麼對日本有好感、學習日語,然後產生到日本留學的想法? 班忠義: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有關日本的訊息開始斷斷續續地傳來。我們那裡不缺日本人,以前就有很多戰後遺留的日本人,而且也有很多日本文化的元素。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人修的房子很堅固。 我姊姊在撫順市郊區的一個村子裡「插隊(落戶)」,她跟我講起,村裡有一個日本人,是個老太太,丈夫是老八路(在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野戰主力部隊),常常對她施以家庭暴力。老太太遭丈夫毆打,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哭泣。姊姊說,她很同情那個老太太,但又無法提供幫助。 後來,姊姊結婚,生了孩子,我去探望,那是1973年冬天,我剛15歲。我看到了那個被人叫做曾大媽的老太婆,她在一棟土坯房(用泥土為牆的房子)前孤零零地呆坐著。村裡人說,她大概50多歲,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幾次嫁人終未獲得幸福。我對她很同情,就跟她聊天,到她的小屋裡坐坐。曾大媽已經完全變成了中國人,看到城裡來的孩子,覺得很稀奇。她向我講述她不幸的一生:當年,她作為叫「花嫁」的(國家組織的適齡女子,集體嫁給作為開拓團來到東北日本青年)新娘,抗戰勝利後,她丈夫先撤回日本,她卻被遺留在異國他鄉。 後來,我跟曾大媽學起了日文。我對未來真的很絕望,看不到前途。如果像哥哥姊姊那樣下鄉,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打擊,是本來就夠淒慘的生活再度淪落下去。我想當「逃兵」,但出路何在?是不是可以離開這個惡劣環境,告別這個枯燥無味,無所事事的每一天呢?當然不敢想到外國了,雖然別人都認為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但有一技之長、能夠離開眼前的環境,也是好的。但學英文都是不可能的,周圍沒有懂英文的人,而曾老太會日文,我覺得至少該努力一下,我就跟她從聊天開始。日文發音簡單,比較容易學。我到撫順的外文書店,買到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日文教材,雖然是1962年出版的,但勉強可以使用。 1975年,曾大媽打聽到日本親人的下落,回了日本一趟。然而,當年的丈夫早已結婚生子,新的家庭不能接納她,親友們也不願收留她。曾大媽只好流淚離開日本。我去看她時,她給我看從日本帶回來的畫報,機場、高速公路、東京奧運會的圖片,帶給我巨大的震撼。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紅色的橋梁,那麼鮮艷、那麼美麗。而撫順到處都是黑色煤煙、粉塵,整個城市都沒有顏色,也沒有人關心美感的問題。我突然覺得,日本環境太好了,那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我一定要去那裡。 余杰:看來,你的「日本觀」確實跟一般中國人不一樣。那位曾大媽後來的情況如何? 班忠義:我把曾大媽的故事寫成一篇小說《曾大媽的海》,成為首獲日本文學大獎的華人作品。一位株式會社的社長帶著這本書飛到撫順,經過幾天的尋找找到曾大媽,並帶她回到日本。在許多善良的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曾大媽最終葉落歸根,定居大阪。 余杰:可以說,你和曾大媽互相影響,改變了彼此的命運。你又是如何考上大學的? 班忠義:我基本都沒有怎麼上中學,在糧庫當臨時工,聽說要恢復高考,就努力自學,希望能考上。爸媽都罵我,你怎麼能考上!那時,連教材都沒有,也不知道考什麼內容。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文科要考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外語,外語不計入總分,我的日文考得很好,對總分卻沒有幫助。我的數學好像是零分,因為從來沒有學過。但總分過了分數線。如果家中有人去幫助「疏通」,我還是有機會錄取的,但我爸媽都是工人,不認識教育界的人,我等了幾個月,沒有等到錄取通知書。 第二年,我又去考,外語終於列入總分,數學反倒不列入,我的外語是撫順的最高分。我考上黑龍江大學外語系日語,作家哈金是這所大學英語系畢業的,比我高一屆吧。 在大學期間,我參加了日本一家民間友好團體,叫作贈書會組織的一次國際徵文比賽,寫了曾媽媽的故事,我與曾媽媽的忘年交獲得最高獎項,日本方面郵寄來的獎品是一套厚厚的百科全書。學校頒嘉獎給我,《黑龍江日報》也以頭版頭條來報導。 班忠義大學時期的照片。圖/余杰提供 余杰:畢業後你為什麼有出國留學的想法?那時出國留學的人極少。 班忠義:那時的畢業生大都爭取分到省直機關(省政府組成部門的直屬機關),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但我想有所變化,那時很流行傷痕文學,我也充滿理想主義。畢業時,我跟專制保守(過去是某市的宣傳部長)的系主任吵了一架,結果沒有留在哈爾濱,被分配回老家。那時整個中國大學生很稀缺,我被分配到撫順中國銀行,整個銀行只有我一個新來的大學生,人家準備把我作為未來的主管來培養。但我最不喜歡進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這些地方要精通人際關係,經營裙帶關係,文革並沒有改變這個結構。 我是學外語的,當然會有「見證書本上介紹的外部世界、萌生一點兒出國留學」的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但我沒有任何路子,父母沒有錢,公費又輪不到我頭上,毫無可能。 我後來調到科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當翻譯,那時候中日交流很頻繁,撫順是日本當年在東北經營的重鎮,日本開拓團來到這裡,但離開中國時,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家人。中日關係改善後,他們回來尋親訪友。我接待過一對母女,老太太70多歲,女兒50多歲,女兒告訴我,妹妹在戰爭期間死在撫順、埋在郊區。 那一代的日本人,特別是戰爭年代到過這裏的日本人,對中國或多或少都有負疚感,她們說如果我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她們願意幫助我。因為我知道日本遺孤的事情比較多,於是和這位老人的女兒,在後來的2、3年一直保持通信聯繫。我在通信中也流露過想到日本留學的夢想。沒想到她女兒居然真的付諸行動,1986年給我辦理了赴日的各種手續。1987年,元旦前後寄來一份日本語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她女兒的名字是望月光子,用非常懇切的語氣寫到:「我家有自己的生意,相信能承擔起你讀書的費用,我們只希望你學成以後為你自己的祖國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和工作。」在她無私的援助下,我順利來到日本。剛到日本時,我跟這家人一起住。他們開了一家小型印刷廠,一樓是工廠,二樓住著老媽媽,三樓是女兒和女婿,剛好有一個空房間給我住。他們一家幫助我交了第一學期的學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神蹟,成為基督徒以後,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 我在日本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半年後自己找房子,租了一個小房間。多年以來,我從來沒有自己的空間,現在第一次租了一個小房間,大概只有3、5坪。放一張床就沒有落腳的地方了。 第二年,我考取上智大學新聞系的碩士課程,這是一間久負盛名的天主教學校。我也獲得獎學金,1992年得到碩士學位。 余杰:1989年學生運動期間,在日本的留學生中,你是一名積極聲援國內學生的活躍分子,那時候是怎樣捲入這場運動的? 班忠義:我從小就關心公義問題。那年春天,胡耀邦去世,我在身上纏上黑布,以示紀念。5月4日,我想在日本搞一個紀念五四的活動,就建議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有一個研究會的組織者(因為他們經常搞一些中國問題的學術討論會),希望他們辦一場胡耀邦研討會。沒有想到,他們不願做這種「中國大使館沒有交代的事情」,這讓我發現,留學生中的保守勢力居然如此強大。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了身邊一些人,借了一個教堂的房間,自己組織紀念胡耀邦,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結果來了12個人,總算沒有交白卷。 那是一間聖公會的教堂,牧師慷慨地借給我們用,我因此對教堂的印象很好。 事後,我們參加會議的與會者,寫了一份證明寄給上海《世界經濟導報》社,抗議江澤民因刊登悼念胡耀邦的文章而勒令該報停刊的事情。後來,我又組織大家上街遊行,來了很多中國人,差不多幾萬人吧。剛開始大家很團結,有一種共同體的感覺,之後再沒有這種感覺了。記得6月4號組織的第四次遊行時,有人說中共中央把這次學運定為「反革命動亂」,請大家慎重考慮今後,結果一半人都走掉了,中國人從來都是見風使舵。 六四屠殺之後,在日本的華人組織成立了一個民間「中國人團結聯合會」,我擔任監事,特別想監督財務和紀律問題。我發現,反對組織絕對不能出財務問題,一定樹立好的形象。後來我逐漸知道,海外民運有兩種人:一種是菁英,追求抽象的價值,比如愛和公義;另一種是痞子,只關心個人切身利益,其目標是爭取留在日本——後者在參加各種活動時特別積極,甚至不擇手段。我與後者毫無共同語言,他們是吃「人血饅頭」的啊! 班忠義聲援六四天安門的學生。圖/余杰提供 余杰:請分享跟你妻子高橋敬子認識的過程,我想,應當讓更多人知道你們的浪漫愛情故事。 班忠義:我畢業後,有兩個工作選擇:一個是到證券公司寫經濟訊息,將媒體中有關中國的報導剪下來,翻譯整理成報告。薪水是普通翻譯的三倍之多。另一個是當一家禪宗寺院食客,這個寺院要救助貧困學生,不管你是哪國人,有人推薦就可進寺院寄宿,寺院提供吃住,但要求早晨打坐、掃除。我當然願意去前者,但一名韓國留學生占了這份工作,我只好去寺院,過悠閒自在的「隱居歲月」。 就是在這家寺院的方丈支持下,我做了資助「慰安婦」的工作,做這件工作就得長期往中國跑,沒有辦法承擔一份固定的工作,也買不起房子。一直到1999年,我回國時,父母年齡都大了,有強烈的危機感,認為我都過40歲還未成家,是不孝子。也有其他長輩幫我介紹女朋友,跟對方約會後,對方的父母一聽我沒有工作、沒有財產,立刻就反對,那時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感到很絕望。 1997年,我幫日本雜誌寫稿,寫「慰安婦」們當年活生生的故事,也開始製作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這樣的紀錄片很難排進院線放映,只能找一些民間機構和學校幫助組織小型放映會。 有一次,我妻子敬子服務的那所「幫助成人培養公民意識」的學校,請我去講中日戰爭及慰安婦的問題。我第一次跟敬子見面時,她是一位24、5歲的女子,長得如修女般認真、純真、嚴肅。她聽了我的演講後,對中國是受害者的同情充滿了關心。但我也沒有更多的理由和機會和她接觸,更沒有一點兒非分之想。 小時候,在家鄉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口頭禪,面對實現不了的夢想,你還要去想的話,人家就會說你「井裡的蛤蟆想吃天鵝肉」。敬子對我來說,就好似天上的天鵝。她看了電影很感動,幫我推廣介紹,找來很多人看電影。之後我們慢慢有了更多接觸,我發現她是一位很不一樣的女孩子,沒有講吃講穿這些世俗的想法,約會時跟我談社會公義的話題。她說,對我沒有別的要求,只要人好,只要我信耶穌。 2000年,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受洗成為基督徒,然後跟敬子結了婚。 班忠義​和妻子孩子在一起。圖/余杰提供 在日本,基督徒是極少數的「邊緣人」 余杰:老班,我們進入分享基督信仰的見證部分。你第一次接觸基督教是在什麼時候?你的家人有信仰基督教的背景嗎? 班忠義:我們家人中沒有信徒,我是第一個基督徒。在文革的時候,我剛7、8歲吧?在「破四舊(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大中學生紅衛兵為主力進行的「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社會運動)」中,我看到有基督徒被批鬥,人們給他們掛上「封建迷信」的牌子。我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其他受迫害的人那種恐懼和悲傷,他們臉上的表情那麼祥和安寧,似乎他們並沒有被批鬥遊街。我覺得很奇 怪,這些信基督教的人是不是精神有毛病?總覺得他們不是正常人。當然,那時我不知道,他們的盼望在天上,殺死身體不能殺死靈魂的,不能讓他們懼怕。 我還有一次特別的經歷。那是1971年,我12、3歲,經過一個天主教堂,以前坐電車曾經路過這裡。那天,不知什麼原因,我推開門走進去,發現木地板一塵不染,亮得像鏡子一樣。我從沒看到過如此乾淨的地方。我的鞋子上滿是泥濘,踩在地板上是一長串腳印。然後,從裡面出來一位像是信徒的人,他沒有指責我,只是拿出毛巾,跪在地上擦污漬。那一刻,我有兩個想法:第一,雖然官方禁止信徒聚會,但他們一定在偷偷活動,否則這裡不可能如此乾淨。 第二,我發現自己不僅鞋子髒,而且渾身上下都很髒,但他卻那麼安靜和乾淨,不僅地板上不能有一點灰塵,似乎身體裡外都沒有污痕,那是一種從內向外發射的信仰。這些人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出淤泥而不染,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天翻地覆,他們仍然保有自己的純潔,並且跟冥冥之中的上帝有心靈的交流。我雖然沒有跟對方談話,但那一幕永遠留在我的心頭。 余杰:到日本之後,你首先接觸的是日本化的佛教,是禪宗的寺廟,然後才是基督教。那麼,為什麼你沒有接受佛教,而走向了基督教? 班忠義:我畢業後,一度在禪宗寺廟做食客,被修行。寺廟的老和尚,人很高尚,對我很好,日本的佛教在明治維新時被強迫世俗化,和尚可以成家,過很富裕的生活。我們寺院的老和尚終身不娶,是個真正的僧人。我最初做「慰安婦」的救助工作,他給我很多幫助。 但我在大學讀書時,就有很強烈的慾望去教會,可日本教徒少,教會也不多,不得其門而入。我到日本不久,就在立教大學做走讀生,那時有一位從美國來的老師叫威廉姆斯,原來他是個基督徒,有一次他提出說要帶我去教會,我正是求之不得呢,我們便去了一家以日本人為主的聖公會教會。 第一次去教會,覺得心靈受到很大的洗滌。很久以來,我總是覺得世界上沒有真理、沒有正義,聽說基督教講真理、講正義,就有一種尋求、一種渴慕。到了教會,平常自己身上那些醜陋的東西,得到了釋放,在上帝面前認罪之後,感到渾身上下都很輕鬆。那段時間,每到週末我都願意去教會,聽牧師講聖經真理。我發現,聖經很大部分都是在講「什麼是正義」,這正是今天的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逃避、忽略的問題。 當牧師問我願不願受洗,我仍然沒有接受。主要是擔心我的家庭,本來父母就不太贊同我到日本留學,如果知道我受洗成了基督徒,信了「洋教」,他們一定難以接受。而且,周圍的人特別是中國的留學生群體,會用異樣、歧視的眼光看我。所以,出於人的軟弱,我沒有勇氣受洗。 余杰:你真正走向上帝,是跟敬子認識之後,敬子是引導你走向上帝的關鍵人物。我和很多朋友都是這樣,是妻子先信主,再拉丈夫去教會。看來,上帝常常先揀選姊妹。 班忠義:我參與救助「慰安婦」的工作之後,常常拍攝資料存檔。有一位我們援助的老太太去世了,我手頭有很多有關的錄像。我就想,為什麼不編輯成一部紀錄片呢?我是學新聞的,技術上也輕車熟路。我做出第一部紀錄慰安婦的電影,在台灣電影節放映過。在日本,這類小眾電影只能安排「自主放映」。哪裡能找到場地和觀眾呢?想起3年前,請我去演講過的那所成人學校,我跟敬子有一面之緣,我就去找她幫忙,她很快為我安排了場地、找來了觀眾。看完電影之後,她說很受感動,繼續幫助我推廣電影和慰安婦的救助活動。我向她表示感謝,她淡淡一笑說,這是基督徒應該做的事情。 我這才知道她是基督徒,這才明白她身上自然流露出來的那種特殊氣質,是基督信仰賦予她的。當我跟敬子正式交往之後,她要求我去教堂,我便欣然同意。在1989年前後,我積極參與民運活動,也常常去教堂聽講道,但沒有勇氣當信徒。後來,那位帶我去教會的威廉姆斯教授正好回美國,我自己一個人去教會,有時去、有時不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跟敬子交往之後,我身邊有一位我深愛的基督徒,她是上帝賜予我的「良人」,我對上帝充滿感恩之心,去教會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我特別感謝上帝的恩典,為我派來敬子這位天使,她的信仰純正而堅定,她也關心社會正義,將我帶入一個純潔的世界。我沐浴在聖經中所說的那種「全身心的、沒有懷疑和猜忌的愛」當中。敬子對我就是這樣,我們之間毫無障礙地互動,她認同我幫助慰安婦的這個事業。上帝賜予我美好的婚姻,我自己沒有任何魅力,或許是我身上的那種使命感打動了她。我常常感到自己不配,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好,但她全心支持我。 我們的交往,相互之間都很坦誠,想過很多周圍鄰居、我們兩人各自國家所存在的問題、我們能做的事情,從沒談到也沒有擔心過物質生活上的問題。兩顆心扭到了一起,也就沒有什麼能分開我們了。 2000年,趕在42歲生日的前一天,我們到區公所辦結婚登記手續。一是想有個紀念意義,二是想有個「參加婚禮」的理由接媽媽過來。記得媽媽在我40歲生日那天,整整嘮叨了一天,擔憂我的婚姻達到了頂點。從區公所回到住所時,收到了敬子媽媽的來信,囑咐我要好好善待她女兒,相處時間長些,慎重辦結婚手續才好。但來不及了,因為我們已辦好結婚登記、領到結婚證書了! 自從跨出國門以後,最讓我感到不便的事情就是辦國外簽證,我們雖馬上辦理媽媽訪日的申請手續,可是3個月過去了,簽證還是沒有申請下來,等到的卻是媽媽腦溢血過世的噩耗。沒有讓我在世上最愛的兩個人見到面。或許這是媽媽的寬厚,要我忘記她,一心一意愛自己的妻子;我也回應媽媽的愛心,先回到老家送走媽媽,我再受洗,然後和敬子舉辦了婚禮,開始了新的人生。我們結婚後的新生活沒有新車,新房,新傢俱,一切依舊,只有人是新的。 余杰:真正的基督徒,必然經歷認罪悔改和重生得救的過程,請你分享一下這段經歷。成為基督徒之後,你認為聖經中的「新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班忠義:我信主之後,對罪有了真正的認識。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力量智慧是無窮的,前途是無限的,認識主以後認識到人的生命、智慧均有限,人格的局限性,於是開始反問自己:靠人的良心、努力能做成嗎? 我談兩個切身的經歷來說明人的有限性。第一件事,是剛開始資助那些曾是慰安婦的老太太們時,有一位住在吉林琿春市韓國籍的老太太,她只會說朝鮮話,不會講中文。慰安所裡非人的生活,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戰後她回不了自己的祖國,流落在中俄邊境上的一個小村莊裡,做為一個在異國他鄉要生存下去的弱女子,也和其他我見過的慰安婦一樣,收養一個男孩,將他辛辛苦苦地培養長大,成家立業。 在同一個村子裡還有另外一個被叫「慰安婦」的老婦人,那個老婦人當時沒兒沒女,是村裡的五保戶(農村中接受五保救助的家庭或個人)她講述了自己的過去,我就按我在日本跟資助者定的規矩補助她醫療生活5,000元。 而另一個和養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的老婦人不願講過去的經歷,我見到她時,她很緊張,沒有跟我們說任何事情,因為我身後還跟了幾個當地記者。我對老婦人說:「妳不想說,我們就不要曝光,但因為不能判斷妳的經歷,無法向資助者彙報,就補助妳1,000元,如果講出經歷就補助5,000,因為這是捐獻的款項,我只是經手人,回去後要跟基金會報賬。」 我回到日本後,很快收到老太太的來信,是用韓文寫的,我讀不懂,找韓國留學生幫我翻譯。信上說,我走了之後,她的養子和媳婦都責罵她,可能是嫌「收到的錢比較少」吧?老人走投無路,問我有什麼辦法,她希望我再去琿春幫助她,但那時我已改換簽證,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一切按作息時間度日,無法走開。當時日本最近的一個長假是暑假,於是2個月後,我終於可以抽空去琿春,當我到達那個村莊,老太太卻已經過世了,是突發腦中風。 那天,我站在她的土墳前,陷入深深的自責中:我反覆問自己,如果是我自己的父母,我會怎麼樣?若是我不受工作的約束,馬上動身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可見,我對這些老人的愛是有限的,我真將這些老人放在第一位嗎?我是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好事會不會變成壞事呢?那一刻,我發現了自己的虛偽,發現了人的有限。如果沒有上帝的愛,人對人的愛是何其有限。 第二件事,是我在做「資助慰安婦」事情的同時還在雲南西北山區從事「資助雲南少數民族失學兒童上學」的助學計畫,讓願意資助貧困學生的日本人資助雲南的失學兒童。 在雲南迪慶藏族自地區資助失學兒童。圖/余杰提供 資助分為好幾種,一般來說是每年補助300元、500元,也還有更多數額的學費補助。我每年帶資助者到每一家、每一戶,把助學金親自送到那些孩子的手上,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如果他們考上大學,將盡力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當時我覺得自己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夢想。 有一個栗僳族的孩子,住在雲藏高原邊緣一個極度貧困的村子裡。貧困到怎樣的地步呢?他們的房子就在河邊,每當河水漲起來,房子就會全部被淹沒。在我們的鼓勵下,這個孩子想上昆明醫科學校讀高中部,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第一筆學費還是要籌集。他和家人商量得到的卻是一頓臭罵,罵他說,「那是不可能實現的白日夢。」他寫信給我,寫上我給他的日本地址,但他不知道郵寄到外國的信要貼國際郵票,他只貼了國內郵票,信沒有被發出,中途丟失了,我沒有收到。結果他等不到我的回信,在絕望中喝農藥自殺了。第二年我再去他們村莊,我才知道這件事。我當時反覆問自己,我給他的是希望,還是絕望?沒有用紮紮實實的辦法幫助他實現夢想,這樣做的結果,不是適得其反嗎? 後來,我在助學計畫上,面臨了一個「該救孩子生存環境還是孩子靈魂」的根本問題。 10年來,我們資助的孩子很多都長大了,我們早期資助的學生大都上師範學校,他們的理想是回家鄉教書、改變家鄉面貌和下一代的命運。但是,當他們畢業後,發現這個社會沒有希望,改變不了家鄉,就轉而報考公務員、當警察。政府推動「維穩政策」,大量招募警察,我們資助的孩子很多成了警察,甚至幫助共產黨欺壓老百姓。大環境如此邪惡,孩子的心靈被污染,居然變成罪惡的幫凶。我驚嘆這樣做「不是做了一件壞事嗎?」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我們停止了助學計畫。我意識到,救人更要救心。 這些經歷讓我學會要謙卑、要有敬畏心。尊重真理,而真理在聖經之中。什麼是善?耶穌基督是最大的善。人不能跟耶穌基督比。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講人權、講對個人的尊重,都得在人與上帝的關係之下才能成立。否則,所謂的善行,都是虛偽、自欺欺人。我由此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罪人,唯有靠耶穌的寶血洗淨,才能變成好人。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