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沒錢怎麼花錢?年輕人悖論背後的真正問題

【藍圖】沒錢怎麼花錢?年輕人悖論背後的真正問題

全聯總裁徐重仁出席新書發表會時,離題脫稿演出,釀成公關大災難,之後連忙親自在社群網站上道歉止血。整個事件在網路上引起浩浩蕩蕩風波。徐重仁的問題發言,其實有個基本矛盾,年輕人低薪,卻又說年輕人很會花錢,既然沒錢,哪來錢可花? 徐重仁得到「年輕人很會花錢」印象,是來自在國際機場看到「很多年輕人出國,老一輩的卻很少」,不過這點並非事實,很快就有社群粉絲專頁「數感實驗室」引用觀光局統計數字整理後發現,20年前後,年輕人僅有19歲以下年齡層出國人數比例微幅成長,20~29歲、30~39歲的出國人數比例呈現下降,反倒是50~59歲呈現大幅成長。徐總覺得年輕人出國變多,顯然光靠他個人出國的經驗,有抽樣上的誤差。 事實其實符合邏輯,如果以出國來代表「很會花錢」,年輕人低薪沒錢,也更少出國了,只有19歲以下的幸運兒「靠爸」跟著父母一起出國才微幅增加出國比例。年輕人沒有很會花錢,只是徐總發生了抽樣誤差,產生錯誤認知,所以得到錯誤結論,整件事就是英諺中所謂的「垃圾進垃圾出」,沒有任何討論意義。 年輕人低薪是整個敘述中唯一的事實,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到底該如何解決年輕人低薪的問題?那就要從年輕人為何低薪的真正原因探討起。 年輕人低薪最基本的問題根源,來自於教育體系的角色錯亂,絕大多數學生念大學是為了找工作,但是大學從來就不是為了就業而成立,那是技職體系的天職,學生與家長明明是為了就業,卻全擠進大學,甚至國家還大量把技職學校轉為大學,這種全社會性的自欺欺人文化下,發生學用落差、產學斷層,也只不過是剛好而已。 上自台積電,下自中小企業、新創企業,無不抱怨:就算是相關科系畢業生,也都不符合產業第一線需求,必須重新訓練,更不用說多數大學畢業生根本學非所用,有許多科系甚至高達9成以上最終在無關產業就業。 學非所用的狀況,造成大多數畢業生念完大學卻形同一張白紙,得要進入企業工作才能學習到職場所需的知識與經驗,然而大多數企業雇人都想要「即戰力」,要求原本就具有相關技能或經驗的人才,而非都已經人手不足了,還要花時間與力氣去訓練新人。畢業生沒有工作機會,就更無法取得經驗,造成惡性循環。 年輕人要怎麼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第一個辦法是,既然國家教育體系幫不上忙,只好自力救濟,有錢人家把小孩送出國留學,或直接安排在親朋好友的企業中實戰;中產階級負擔不起送小孩出國,也沒有大老闆朋友,但還養得起小孩在家吃閒飯,靠著數位時代資訊發達,就讓小孩花點時間努力找資源自我學習。 但是這些都是有錢人家的特權,馬上需要養家活口的窮人家怎麼辦?就只有「殺價求售」,用低薪吸引企業願意雇用,也就是徐重仁所說的「物超所值,老闆會看重你」。 只是,徐重仁沒有想通的一點是,老闆看重的不是你這個人,只是看到了撿便宜的機會,等到不需要了,就把你踢一邊涼快去,這點徐重仁自己曾經有過慘痛體驗,他花了半生心血一手為統一打造出「小7」霸主地位,卻兔死狗烹,他自己在自傳中這樣寫:「統一超董事會召開的那一天,即使我連續兩年繳交了最佳成績單,但是我還是必須下車。」 即使做到徐重仁那麼「物超所值」,結果老闆還是把他一腳踢開,當到總經理都這樣了,更別說基層員工。所以,雖然「物超所值」是徐重仁從人生經驗中得到的結論,但是,就像徐總在國際機場所見跟統計不符,徐總自己抽樣自己的人生,也無法適用於絕大多數年輕人,從原理來看,「物超所值」是難以改善普遍低薪問題的。 徐重仁的人生在離開統一後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家企業看中了他,徐重仁成為全聯社總裁,從此又風生水起,全聯在他的領導下,從過去軍公教福利中心的呆板落伍形象成功轉型,成為到處攻城掠地的強勢通路,徐重仁也再度成為產業媒體追捧的風雲人物。 徐總的這段經歷告訴我們,勞工要怎樣改變遭到資本家剝削,甚至一腳踢開的命運?答案是:另一個資本家。 其實,任何一個當過勞工的人也都知道這點。什麼時候跟老闆談調薪、談福利最容易?答案是:有很多別家公司在挖角的時候。 一張白紙的年輕人,也還有一個特殊狀況下會受到企業需要,那就是在許多新創領域,企業寧可雇用一張白紙,而非已經有經驗的員工,因為要改掉舊有習慣,比起從零開始訓練更難,這種時候,一張白紙的年輕人就會有優勢。 綜合上述兩個情況,要如何改善年輕人低薪問題?答案是讓市場上有很多公司在競爭勞工,以及讓市場上有很多新創公司。該如何讓市場上有很多公司在擴張、搶勞工,以及很多資本家願意投資新創?那就要有對經商友善的環境。 反之,若是採取敵對心態,想要以大政府對產業施以種種管制,其結果是,只剩下官商勾結的惡質企業每天都可違法經營卻能靠關係開脫,其他企業則動輒得咎根本無法正常經營,更沒有人想要創業,導致市場上只剩下官商勾結的黑心企業,別無競爭者,年輕人沒有選擇,只能任人魚肉,或是遠走他鄉,唯獨有背景靠關係的官商子弟,一下子就被安插到高層享福。 台灣當前投資意願奇低無比,新創領域更是出了名的一攤死水,年輕人當然只能低薪,要改善低薪問題,「物超所值」沒有用,仇商仇富也沒有幫助。除了最根本的教育改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以資制資」,用友善的經商環境吸引資本家大量投資、互相競爭,勞工才能漁翁得利。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