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連調查也「虛晃」?台大遭爆「連郭明良實驗室都沒查」

台大教授郭明良疑涉論文造假案,曾經參與調查委員會的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張智芬今天接受《民報》採訪時表示,調查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不該由台大自己人來調查,「自己人調查會碰到同事的包袱」,並意有所指的說,特定人論文造假的風聲其實已經很多年,「就像放一隻雞出去吃東西,愈養愈大,」如果早一點、好好處理,不會擴大成這麼大的事件,嚴重傷害校譽。 張智芬教授原本是此案調查委員會成員之一,在調查過程中竟曾遭匿名抺黑、三度在pubpeer檢舉而退出,她近日接受《科學月刊》總編輯蔡孟利專訪,指郭明良從頭到尾並沒有跟所有的委員見過面,談過話;涉假論文第一作者查詩婷也沒有真正露過面、說過話,此外,他們沒提供真正的原始數據,只是影印的複本。在張智芬離開委員會前,委員們也沒去過郭明良的實驗室做過任何調查。 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表示,台大做得太離譜了,根本沒有打算要好好調查,調查過程非常「潦草」。另外,郭明良也被爆還未完成離職程序,這些都顯示學校沒有決心處理此事?曝露出「未離職不好查,離職不能查?」的可笑與可悲。 張智芬:講這些一定會被「關切」 但要給社會交代 張智芬說,她知道講這些內容一定會被關切,也明白校方和相關同仁都會不高興,但社會各界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因此決定要說一說。如果有人質問她,她會回答:「你告訴我,我有哪裡講錯嗎?可以接受公評。」 《科學月刊》近日發表「台大進行了什麼樣的造假調查 --- 專訪張智芬教授」一文,蔡孟利提問:「郭副校長的記者會裏面留有很多疑問,第一是在pubpeer上面顯示台大有問題的論文有5、60篇,副校長稱經過嚴格的篩選只剩下10幾篇。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不管是生科院或是醫學院,在決定哪幾篇要拿進委員會審查時,篩選的標準是什麼?」 圖 /取自《科學月刊》粉絲頁 張智芬回覆:「生科院一開始就決定只調查屬於生科院任職期間發表的論文,基本上一開始就是搜尋查到2篇,有一篇覺得不是那麼嚴重,嚴重的是Nature Cell Biology那篇,所以大家就決定看這篇論文。」 張智芬指,比較覺得奇怪的是,委員會裡面大家一開始就認為這篇論文是造假,而且是太明顯的,那有什麼好調查的?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在委員會決定要處理什麼問題,是要談共同作者中誰只是掛名、造假的內容是誰造成、是共同造假?如果是單一造假,而其他作者的責任如何界定?「這些問題均未討論或分配工作,所以這是我一直覺得模糊的地方…。」 張智芬教授疑遭報復抹黑,但仍選擇說出疑點。圖/摘自台大網站 委員會調查時 竟未同意看實驗記錄本 張智芬也提到,NCB這篇論文裡面有很多可追究的地方,因為它是2016的論文,所以應該有實驗室的記錄本,「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看看實驗記錄本。因為一篇大型論文的研究到投稿,需多年的時間,這幾年的實驗記錄本應該要全部拿出來看。但開會時,居然沒有什麼人同意說要看實驗記錄本。」 蔡孟利詢問:「在調查期間是否有跟作者見面過?當面質問?作者們有沒有提供任何原始資料給委員會?」張智芬表示「沒有」,郭明良有提供一些實驗結果的影印照片,但「根本沒辦法從那些圖片裡面判斷任何事情」。要調查這個事件,真相在實驗記錄本。 張智芬表示,在《科學月刊》報導刊載後,有同事跟她說「之後調查都很認真、也有請作者出面說明了」,不過這些都是聽轉述,她無法證實是真是假。 因提「不能把責任歸查詩婷」 就遭匿名檢舉 張智芬也提到,「有次開會,我發脾氣說,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查詩婷,可是那次我發脾氣之後的禮拜天,我就上了第一次pubpeer…。」 張智芬表示,她談了這麼多,希望點出的重點是:台大在經歷此次論文造假案後,如何能夠遏止這類嚴重的學術倫理問題,避免下一次再發生。 她也希望調查委員會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經驗,「畢竟處理的人也沒經驗,調查就像教授做新的研究,一定得要做功課、把資料整理好,背景搞清楚,事前研讀清楚,如果功課沒做就會亂,也流於形式而已。」 張智芬並且認為,「處罰的公正性很重要,只有對的處罰可以阻嚇再發生。倫理是我們從小教育的根本,我們從小就被要求不可以作弊、說謊。科學倫理是屬於長期內在良知良心的表現,這不是我們今天上個倫理課就獲得的,當科學研究之目標很單純的是求真理,造假不會發生。」 此外,「學術界應有預防措施,有嚴謹的審核制度,就不會讓造假擴大、蔓延,造成國家聲譽受損。所以我覺得這是根本的教育問題,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問題。」張智芬指出,學校應根據犯錯的程度給予應得的懲罰,學校對於這件事情要有一個宣示,以盡到大學對社會道德所負的責任。 張智芬最後提到,「台大人到底要給自己多少尊嚴就自己決定吧!尊嚴是自己爭取來的。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對誠信的要求就是高的,這種事情其實就會少。我們不可能零汙染,但是要降到最小值。我也要呼籲最後可能會被懲罰的人,他們絕對都是很聰明的,因為是很聰明的人,犯不著以造假過日子,這是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