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首颱來襲前夕 大溝頂自救會批高市府治水反塞水溝

今夏首颱來襲前夕 大溝頂自救會批高市府治水反塞水溝

今夏首颱尼莎颱風持續逼近台灣,因治水工程面臨拆遷的「旗山太平商場-大溝頂老街自救會」昨(27)日指控,幾十年來沒淹過水的大溝頂下游二號排水溝正在進行「拓寬整飭」工程,遺留的鋼筋水泥廢棄物竟沒有清運,反而全部填滿排水溝。擔憂若發生淹水,反而會被輿論利用,指責大溝頂自救會阻礙治水;高雄市府承辦人表示,施工掉落水泥塊僅是「暫時狀況」,因應輿論今天會完成清運。 自救會表示,高雄市政府尚未完成大溝頂土地取得及拆遷,但坊間不時聽到「治水工程只差大溝頂這一段,自救會阻礙地方發展」言論;適逢颱風將至,氣象局已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大溝頂居民卻發現,位於中山路和延平一路段的二號排水溝,堆滿「拓寬整飭」工程所遺留的鋼筋水泥廢棄物未被清運,他們擔心若因此造成「人為淹水」,會成為高雄市政府抹黑居民「阻礙地方治水」,進一步操作地方對立的「天賜良機」。 自救會質疑高雄市政府,在颱風登陸前夕做爭議的「拓寬整飭」工程居心何在?居民強調,二號排水溝幾十年來從未淹過水,回顧上次旗山地區大雷雨時,下游二號排水溝整飭工程已開始進行,在工程未完成、河道諸多廢棄物堵塞的情形下,未曾淹水的二號排水溝雖仍未滿溢,但也已逼近排水溝的最高水位。 自救會控訴,旗山居民不僅要面對天災威脅,還要用自己生命財產承擔當局為土地利益而不擇手段操弄對立的「開發謀殺」,他們呼籲民眾電話「打爆」高雄市政府,要求立刻清運旗山二號排水溝裡面的鋼筋水泥廢棄物,別讓旗山人民生命財產成為操弄民粹開發土地的籌碼。 自救會指控高市府工程的鋼筋水泥廢棄物堆放溝渠。圖/呂明璋提供 「『暫時狀況』被做文章也滿無奈的。」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承辦人林昆德幫工程司表示,目前旗山二號排水工程正辦理「既有結構物打除、做新結構物」工作,施工時會自然掉落水泥塊、土石,掉落後會再「撿起來」,把水路清開,因而只是「暫時狀況」,因應輿論昨天已把水路清開,今天也會進行清運;颱風期間如果發生溢淹狀況,現場也有機具可以緊急處置。 大溝頂結構判斷爭議 尚在行政訴訟階段 林昆德強調,居民堅持想要住在原來地方,還在與自救會做溝通;但現有結構不適合居住,市府也滿擔心;經技師公會鑑定,大溝頂渠道上建築有「混凝土剝落」、「鋼筋鏽蝕」等危險且修繕困難狀況,但自救會不滿鑑定內容,目前進入行政訴訟階段,市府也尊重雙方說法,待法官判斷真偽。 林昆德解釋,排水工程主要是改善護岸結構,2000年後部分已改善為「混凝土護岸」,但一部分仍屬「漿砌卵石」護岸,尤其大溝頂段全部屬於老舊砌石護岸,該段流速過快,經沖刷侵蝕有破損、掉落情況,中間也有掏空,可能讓護岸無法繼續使用長久時間,而改善護岸時一定會動到上面建築,因此才要進行拆遷。 高市府欲拆商場 自救會認地目、淹水不是理由 林昆德指出,大溝頂太平商場房屋的部分是屬於都市計畫「水溝用地」範圍,並非住宅區或商業區,希望回歸水溝用地使用目的,部分現有渠道並未座落在水溝用地,這次也會一併導正。正因上述拓寬渠道、改善老舊護岸、降低流速與沖刷情況等原因,才研擬整體渠道整治工程計畫。但大溝頂太平商場自救會長呂明璋痛批,在民政局的都市計畫圖面中顯示,大溝頂太平商場座落的799地號是建地而非「水溝用地」。 高雄市政府嘗試以都市規劃、水利工程與安全性等專業角度說服居民拆遷,自救會則強調居住權、歷史脈絡、旗山老街文化,並批評高雄市府治水思維有問題。自救會說,2014年高雄市政府在「變更旗山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計畫書」的「旗山區近三年重大淹水地區一覽表」中指出,多數淹水原因是與五號排水溝排水不順、旗山溪未疏濬有關,而與二號排水溝無關,批評「下游淹水整治上游」的治水思維「笑死人」。 自救會指出,多數淹水原因與二號排水溝無關,反與五號排水溝、旗山溪未疏濬有關。圖/翻攝自「旗山太平商場-大溝頂老街」臉書 違建判斷無根據 土木技師公會沒背書 在建物安全性部分,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2016年5月3日公文指出,土木技師公會赴外會議記錄不能作為鑑定報告書使用,因鑑定報告書赴外會議技師並非鑑定報告書的簽證技師;自救會據以指出,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並未背書「建物有結構安全疑慮,修繕困難應拆除」的會議建議。 「沒有數據,只用看的就判斷是危險建築,無法接受也無法信服。」呂明璋痛批,政府實際要做什麼,計畫與數據都不公開,居民「從來就不知道。」他舉例,水利局承辦人一年前曾承諾一周內要提供「十年防洪計畫」中的數據,但過了一年都沒下文;甚至去年會議前經爭取才提供給居民的資料中,卻又剛好跳過大溝頂段。此外,目前的整治工程,中山路以東已經整治的部分渠道反而「內縮變窄」。 呂明璋說,當初是大溝頂居民提出水溝年久失修的問題,政府的做法卻是找土木技師公會將他們列為危樓。至於整治大溝頂護岸,是否一定要拆掉居民房子,若是砌石護岸,更可以在不動到居民房子的情況下完成修繕;若是混凝土護岸,工程技術也可以克服。 責任編輯/李冠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