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醫學生對照顧病人的面面觀
即便社會風氣日漸開放,農曆7月依然是許多台灣人忌諱進醫院、動手術的時候;有則笑話說:醫院鬼月的死亡率的確較高,卻非陰氣過重,而是恰逢交接之際,各方菜鳥路障闖進醫院,人心惶惶下自是兵荒馬亂。姑且不論笑話真實性,這段話多少反映民眾對「缺乏經驗的醫生」、特別是「實習醫學生」的不信賴。 經驗積累是醫療專業養成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對身負病痛、心懷恐懼的病人來說,大概沒有比遇到能力不足醫療從業者更挫折的事。滿腔疑惑想詢問、滿腹委屈想訴苦,卻被面色慌張、問話也結結巴巴的實習醫生給圍堵。「你到底清不清楚你在問/做什麼?醫生到底什麼時候會來?」無聲控訴閃爍在病人或家屬眼中,而我只能掩下心虛、盡力完成目標。 當我首次站到病人前,惶恐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緩解疾病,卻依然占用病人時間。許多老師強調醫生不只醫病、更要醫心,但並非所有病人都渴望關心,多數他們希望盡快康復、或至少安靜地住院。對於受苦病患來說,我的出現都是種打擾。在緩慢摸索與前輩指導下,我也逐漸習得以醫學生身份理解、並參與病人團隊照護,然而時不時,依舊難已克制自己的慚愧內疚,愧疚以學習之名從病人身上得到許多,能回報卻如此之少。 拒絕我的病患 4年級時,指導醫師安排住院病人,讓學生練習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與病歷書寫;老師多挑選友善、易親近、有耐心、病況也較不危急的病人,並誠懇徵詢他們的同意。記得某次演練,老師在場時病人看起來非常樂意配合,然而僅剩我與同學後,病人卻很快面露不耐煩,質疑我們的詢問是否有根據、並要求我們立刻離開。被趕出病房當下,尷尬、挫折、自我懷疑的心情齊湧,離開病房後我與同學也反覆檢討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促使病人發脾氣,卻依舊一頭霧水。我很感謝當時老師的處置,他靜靜聆聽我倆匯報經過後,不僅沒有指責、反而安慰鼓勵我們,接著他趕緊單獨探望病人、確保情緒已平復。老師解釋也許不情願的病人是礙於老師請託才答應,又或許病人是為緊接的療程感到焦慮。 當我進入臨床學習時,對病人最先了解往往是他的疾病,目前臨床表現為何?診斷為何?理學檢查、抽血結果、影像診斷是否能夠解釋?彷彿把病人當作學習素材,應證並更深入探討醫學知識,然而無論教科書用字遣詞是如何中性,疾病是真實人生的縮影,因此我總盡量預想每位病人在任何時刻都可能、也有權力拒絕我,並對那些視我為照護團隊一份子的病人心懷感恩。 接納我的病患 5年級實習時,老師指派我在護理師監督下為病人放靜脈留置針,事前我僅與同學互相練習2次且都失敗,卻沒有勇氣拒絕老師要求,結果入針太深、病人手背立刻浮現血腫,護理師便俐落介入拔針止血。手足無措、羞愧難耐的我站在病人前,大腦一片空白、只是反覆道歉,雖然病人柔聲安慰我,但我卻寧願她斥責我。只因我身披白袍、病人就輕易接納我的所作所為,我從來沒有如此清晰認知醫學生身分是如此容易造成病人受傷;記得在醫學教育中所學到的第一堂課是「勿傷害」,我對病人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傷害了她。 即使事後回想病人受傷那瞬間心中的震撼自責,多少浮現自認危險、應當遠離病人的畏懼厭世心態。我認為,倘若缺乏把握、又是傷害病人機率高的侵入性處置,以暫時能力不足、希望更多練習時間再上場為由,拒絕老師或尋求學長姐幫助都不可恥,要牢牢記住在醫院學習永遠有退路。 臨床與教學的拿捏 隨著「實習=學習」概念深植人心,越來越多民眾接納實習醫學生參與醫療照護、說著「不讓你們練習的話,你們該如何進步呢?」我母親就醫即使遇到笨拙醫學生或菜鳥醫生,也總想「我女兒也是習醫,我比別人更不應該置身於醫學教育外」,母親對我、乃至於推己及人的疼惜令我動容,但這樣的理念,我做不到毫無掛懷支持倡議。 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有位教授談到自己投入實習教育近20年,當媽媽需要放置鼻胃管時,她自認即便近親生病,推廣教育的使命依舊責無旁貸,便放手讓學生們練習,卻讓媽媽受傷流血,承受更多痛苦,當下她心痛不已。數年過去,輪到老師爸爸需要放置鼻胃管,此時她領悟學生再要求任何學習機會前,必須自問是否完善準備?沒有把握的人便沒有資格上場。這絕非剝奪醫學生犯錯的空間,而是當我們面臨真實醫療情境,應當更審慎檢視以醫學教育之名所行之事,是否侵犯病人權益?再周全的演練也可能疏失,教育應容許犯錯修正,但沒有努力、缺乏準備、把病人視作教具,即便給醫學生再多獨當一面機會,我認為從根本上就違反醫學教育的理念,何談培養出以人為本的好醫師? 進步理念的落實,是需要眾人相輔相成的努力。對於普羅大眾,我們應持續推廣實習理念,幫助世世代代醫療從業者的養成;而同時醫療從業者也應為臨床教學的安全性嚴格把關,時時謹守病人最佳利益於心中。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