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子宮手術、減少醫院「紫爆」 醫師力推微創醫療

助子宮手術、減少醫院「紫爆」 醫師力推微創醫療

2016亞太婦產科內視鏡微創治療醫學會年會將在下周舉行,長庚大學教授、亞太婦產科內視鏡微創治療醫學會董事會主席李奇龍表示,微創醫學讓傳統需要動刀或內視鏡治療上,病人在24小時到36小時就可達到出院目標,這是我們台灣首創,也深獲日、歐、美及亞洲國家醫師肯定,並來台灣參與大會活動。 大會主席、葉光芃醫師則推崇微創醫學的貢獻,包括減緩目前電燒手術時,婦產科手術房內的空氣多半達到「紫爆」的危險現象,以及未來對子宮移植與婦科疾病治療的幫助。 大會榮譽主席、李茂盛醫師則表示,台灣可邀東南亞國家醫師來台訓練,讓他們回國後照顧婦女同胞健康,「台灣在這領域(內視鏡微創治療)是已經走出去了,不只在南向,也是照顧整個亞太地區,改善亞太婦女疾病和健康照顧,這也是這次大會的宗旨」。 2016亞太婦產科內視鏡微創治療醫學會年會將在11月4日至6日,一連三天在世貿中心舉行大會,今年主題為「內視鏡微創手術」。主辦單位今(26)日下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說明內視鏡微創手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與貢獻。 會中,李奇龍醫師以婦產科為例介紹微創醫學應用自然孔道達到防沾黏、減少合併症及病人受苦,葉光芃則以手術室煙霧問題及子宮移植為例,強調微創醫學應用的重要性。本次除醫師的教育外,也安排護理人員參與,讓護理人員更了手術過程,提升醫療品質。 長期關注PM 2.5空氣細懸浮微粒污染,以及日前各界關注的台化「停工遷廠」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本次大會主席葉光芃表示,手術房煙霧問題都會被提及,但婦產科部分不多,衛福部提撥200萬預算做相關研究,他表達肯定。 上圖:葉光芃醫師說明微創手術應用在減少醫院空污及對於婦女子宮移植與疾病治療上的應用及貢獻。圖/唐詩 葉光芃醫師指出,婦產科剖腹產手術每年好幾萬台,如果用電刀(燒)的話,平均66.3 μg/m3(微克/立方米),現在空污紫爆是70μg/m3,結紮也可能會用電刀,如果在這些病例中可看到,最低是55.4μg/m3,也是超過紅色的,「如果剖腹產是接近70μg/m3,其他更恐怖」。 「最常見的子宮切除,PM 2.5濃度平均是88,用腹腔鏡也是88,都比70 μg/m3 (紫爆的標準)還要高,這是整個手術期間2個半到3個小時的平均」,葉光芃表示,「最低的腹腔鏡也是65到117,3/4時間也都是在紫爆以上,但並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用電燒,有些手術還是會從陰道進入處理,「但用電燒期間可能就是100μg/m3」。 他說,「剖腹的話是70-120μg/m3,沒有比70更低的」,也多是紫爆以上,這是很恐怖的。而就位置而論,對於開刀房裏手術的醫師,可能吸到更高,但麻醉護士和助手護士可能是8小時都在開刀房工作」。 「除了開刀房外」,葉光芃說,在走廊等共同的地方,PM 2.5外面比裏面不開刀時還要高,「外面是電燒還沒做時的背景值,也就是外面比裏面還髒」。 除了PM 2.5,他接著拿出數據,更細的細懸浮微粒0.5、0.3,「大部分是0.3的,開刀房裏面大部分是比較細的,如果用電燒的話可以升高到 200,本來比率是1比16,但一啟動電燒就飆到1比62,5到10分鐘飆到250倍,大部分都是0.3的微粒,手術後半也是飆到52,結束後又回到25」。 「沒開刀前背景和開刀後差距不大,但更細的0.3、0.5微粒就有差別,0到1比27了,這顯示開刀房產生的細懸浮微粒都是接近超細 (0.1),那我們手術的口罩大概就沒用了」,葉光芃說,「腹腔鏡有時會造成煙霧看不清楚,瞬間醫師第一口吸了就270倍,很多開刀房都沒注意到這個」。 (上圖)葉光芃醫師說明手術房內「電燒」產生細懸浮微粒PM 2.5,部分時候已達「紫爆」等級。圖/唐詩 他表示,因此,第一,手術用電刀幾乎都是紫爆的情況,第二,結構都是0.5、0.3這些更細的微粒,裏面產生的比PM 2.5更細的。 除了手術煙霧的問題,葉光芃也提到微創醫學對子宮移植影響。他說,台灣以前沒立法可做代理孕母,這些先天如果沒子宮的女性,在台灣不易克服困難,有的是先天無子宮的,有的是後天子宮腔沾黏的很厲害,有的是因為疾病而拿掉,如瑞典是2千到3千 (一年),平均每5百位就有1位因為子宮的問題而無法生育。 「以台灣人口來推算,以後降到每年生育年齡的女性,這樣的病人大概會有每年4千到6千人,出生無子宮大概4到8百」,葉光芃醫師說,必須先確定先生的精子和卵子是否能受精,植入子宮再觀察一年後,若存活後再把胚胎植入,一年後才可確定能否生出娃娃來,懷孕期間又要服抗排斥藥,有致癌與造成胎兒畸型的風險,所以這是很挑戰也很困難的手術。 「若要再生一個,還要再一年,再進行一次胚胎植入,目前全球有已一例是生下又懷孕第二例」,這次的微創年會就邀請這位手術的醫學大師來。 他說明,第一家在Ohio做的例子,2014年成功,目前小孩看出來發育正常,「媽媽的子宮捐給女兒,女兒再生出孫子來,同一個子宮」,但今年全美第二家醫院做了四例還是三例失敗。「未來的生物科技是否能造出人工子宮,用自己的幹細胞,就能造出子宮來,不必吃排斥藥,這塊也是未來很大的商機」。 生殖醫學會前理事長、大會榮譽主席李茂盛教授表示,「以前傳統手術對女孩子來講,都會留下疤痕,要游泳、穿比基尼愈嚴重,造成美觀問題,第二是腸沾黏的問題,所以手術的發展會使女孩子肚子不再見疤痕,此外也有助消除手術後腸沾黏的問題」,內視鏡手術是為婦女創造另一個沒有痛苦的手術空間。 他說,內視鏡手術在台灣已經大概2、30年,而且李奇龍教授把它推廣到亞太地區,因為台灣的介入,讓整個地區更加蓬勃發展,使亞太地區的婦女同胞獲得更好的照顧和醫療,「所以以前看到子宮肌瘤很怕,看到子宮內膜炎也很怕,必須要開刀,但微創手術發展,減少婦女術後留疤和腸沾黏問題」。 李茂盛也表示,一般這類子宮手術要三到四天,甚至七到八天才會復原,而手術後會疼痛,但內視鏡手術不需要住院那麼久時間,有些人一、兩天即可出院,出院後二、三天就可正常工作生活,「傳統手術出院還要休一個禮拜才能恢復正常工作,不用躺在床上」。 (上圖)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邱泰源(左)肯定微創手術在醫學上的運用與重要性。圖/唐詩 他推崇李奇龍教授在內視鏡微創手術訓練方面的貢獻,不是僅造福國內及亞太同胞,目前50多個國家都獲得訓練,「在我們要南向政策時,可以利用這技術引進東南亞地區更多的醫生來到台灣學習這技術,然後再回到他們的國內,造福當地的婦女」,「台灣在這領域是已經走出去了,不只在南向,也是照顧整個亞太地區,改善亞太婦女疾病和健康照顧,這也是這次大會的宗旨」。 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邱泰源則表示,醫療的核心價值就是人文關懷、創新研究、品質安全,「愛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不管是關懷婦女,減少併發症。「我當醫生三十多年,也常見許多病患併發證,雖然不是大問題,但也困擾病患一生」,微創發展可讓手術成效更好,併發症更少。 至於減少PM 2.5 與其他細懸浮微粒部分,他表示,相關技術讓醫療人員、醫療從業人員如清潔工作人員,以及醫學院學生,希望醫院也能特別注意到這一點,他也要代表醫界對葉光芃醫師表示感謝。此外他強調,對於許多無法生育婦女,子宮移植的部分若也能談到這個主題,對婦女同胞也是正面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