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失業潮來襲?勿害怕生產力提升

機器失業潮來襲?勿害怕生產力提升

Fear Not the Robot Apocalypse, Automation Is Good for Jobs 機器人、人工智慧喊的震天響,一方面宣傳為新時代不可逆的經濟趨勢,一方面卻又說成是要用機器人取代藍領工作,人工智慧取代白領工作,而成為集體失業的大時代恐怖預言,搞的大眾一頭霧水,到底這些科技進步是人類的救贖還是人類的毀滅? 首先,許多對於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想法太過小說化,小說描述未來科幻情節,往往不是探討真正產業上會有的發展,而是訴諸人類最根本的恐懼,那就是害怕存在的價值消失,害怕遭到操弄,正如同恐怖小說,雖然精彩萬分,但若以科學分析則毫無邏輯。許多對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敘述雖然表面上不同,但本質上跟《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的基本思維大同小異,也就是設定機器與人類是敵對關係,一切都更優越的機器取代人類、控制人類。 然而在產業上,開發任何技術,是要將本求利,也就是開發與製造後要能提升生產力,從產業的角度很明顯可以知道,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是要做到人類原本做不到,或是做起來很困難、很危險,因而成本很高(需要額外薪資才有人願意冒險)的事,或是取代人類容易發生疏忽、過失導致意外發生的業務,確保安全,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從商業模式的角度,機器化會從人類不願意做、不應該做(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容易犯錯產生意外事故,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風險)的工作開始取代,而不是「消滅人類」。 在歷史上,人類不斷開發更節省人力的機器,過去人類也總是害怕機器會造成大量失業。1589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拒絕授予機械紡織機專利,因為她擔心會造成紡織工大量失業;1930年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也提出「科技失業」的警告,認為人類研發技術取代勞工的速度,有可能快過人類為勞工找到新用途的速度,導致大規模失業。 然而,人類文明從來就是奠基於一直減少勞動,發明了火大量減少啃咬、消化食物的時間,多出的勞動力成就最初的文明;農耕大量的減少了找尋食物的時間,成就農業文明;日後工業革命的確一度讓傳統紡織工適應不良,但是也奠定了工業文明。人類永遠有新的事可做,科技的進展永遠都更快速的創造新工作。 1970年代第一部ATM問世,當時包括富國銀行在內的許多金融機構認為,ATM會取代許多分行員工,沒想到,到了2004年,雖然每家分行的員工的確比1988年的時候少,但是因為每家分行開設人事成本變低,結果銀行開設了更多分行,分行數增加43%,結果反而雇用更多銀行行員。 前軟體工程師、經濟學家詹姆斯‧貝森(James Bessen)在1983年開發桌面出版軟體,可大幅加速製作商業目錄的效率,西爾斯百貨於1989年購買軟體之後,先是裁員了100名相關員工,當時詹姆斯‧貝森很擔心自己的產品會不會造就了大量失業?但很快的,因為出版編排的成本大幅下降,所以各行各業都開始大量製作商業目錄、廣告,例如A&P超市每周都印製30~40種不同的促銷宣傳廣告,於是,雖然傳統排版工的工作自1979年到2007年的確大減10萬人,但是商業設計師的工作卻4倍增到80萬人。 從過去的產業歷史可知,取代一部分無效用人力,生產力大幅提升,往往會導致產業本身大爆發,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這樣的例子也正在眼前發生,例如在紐約,Uber、Lyft等叫車服務大幅提高叫車的便利性,因此,雖然自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傳統「小黃」計程車的載客量的確受到侵蝕,減少7.5萬次,然而Uber與Lyft所增加的叫車趟次則大增21萬次,遠遠超過侵蝕傳統計程車的趟次量。 傳統商店之於電子商務也是如此,自2007年底到2017年中,美國傳統商店在許多店面縮編、倒閉潮下,減少14萬個全職工作,在此同時電子商務只增加12.6萬工作,然而,統計學家指出,這是因為漏算了物流工作,電子商務巨頭們為了電子商務的發送貨需求大幅擴增物流能力,2007年以來全美倉儲物流業大增27.4萬工作,加上這部分以後,電子商務也一樣讓總工作量大增,而且倉儲物流工作的平均薪資比起傳統店面工作提升31%。 這是因為電子商務的總體流程讓員工的生產力相對提升。過去在一家實體店面,一個員工同樣上班一天,可能只服務20位顧客,但是在亞馬遜高度自動化的物流中心,一名員工每小時就包裝、送出75~120件包裹,一天下來服務數百人,亞馬遜的科技整合,讓每個環節的員工總體下來都更有效率,生產力大增,因此亞馬遜可以付出更高的薪資,但卻以更低的價格銷售,低價促使消費者買更多商品,而除了低價以外,線上購物還節省消費者來回商場挑選的時間,平均每人每周節省15分鐘。 亞馬遜積極的自動化,甚至也不是為了取代人力,因為比起人力,空間更值錢,倉儲自動化改由自動化機器人穿梭其間取商品,主要目的不是取代拿貨人員,而是看重可以藉此壓縮掉人類需要的走道等設施,以便能堆進更多商品,自動化機器人取貨也更快更準確,而可以讓更多包裝工更快發送出更多貨品,於是亞馬遜一邊自動化,物流中心總員工數反而正在快速增加,以巴爾帝摩物流中心而言,2015年開幕時雇用1,000人,到2017年雇用高達3,500人。 人類過去已經有好幾次機器大量取代人類工作的前例,但是其結果都是解放了人類,創造出更多工作。不過,以總體工作數量來說固然不用擔心,但遭取代的人力,不一定能轉業成為後來新增的人力,中間可能造成結構性失業問題,這又該怎麼辦?在自動化科技越來越精進的年代,這個問題也將會由科技來解決,以物流倉儲業來說,過去開堆高機需要專業,包裝工人可無法很快轉業為堆高機駕駛,但是,自動化取代的是堆高機工人,改由機器自動取物,增加的是經過快速訓練就能很快勝任的包裝工。因為就商業上來看,原本就是取代有瓶頸的環節,商業價值才更高。 因此,不必太過危言聳聽機器取代工作,讓人類沒有存在價值的未來,世界上還有太多工作,就算用機器做去了許多,還會創造出更多,人類仍然有做不完的工作,或許,我們更該擔心的是:何時才能好好休息。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