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觀賞水族產業發展的機會與風險

【專文】觀賞水族產業發展的機會與風險

政府舉辦的「2017台灣國際觀賞魚博覽會」,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官方宣稱每年參觀人次超過10萬人。 觀賞水族產業已經成為宅經濟、身心紓壓等風潮下的明星產業,全球觀賞魚蝦的市場高達150億美元,目前國內活體產值達到新台幣10億元左右,連帶周邊產業如飼料、水族箱、維生設備及燈光等加總,整體產值更可達新台幣36.7億元,是十分重要的外銷產業,也是台灣精緻農業的發展項目之一。事實上,台灣要成為亞太水族營運中心的口號已經喊了十多年橫跨藍綠政府,也投入鉅資卻遲遲未達成目標,政府部門若不能深刻檢討並積極調整輔導對策,那麼亞太水族營運中心終將淪為一場華麗的政治煙火秀! 觀賞水族業的發展和全球經濟狀況以及技術突破息息相關。近年來觀賞水族多朝向小型化、生態化、專業化、精緻化等方向發展,而亞洲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出口地區,其中地狹的新加坡因為善用該國所具備的便捷航空運輸與適中地理位置的優勢並預見觀賞水族的龐大商機,在政府有計畫的推動下,已經成為全球觀賞水族最大出口國暨轉運中心;反觀台灣目前國內無論產量和產值都未如新加坡般在全球水族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為何新加坡能台灣不能,關鍵就在於台灣官員的好大喜功不務實以及缺乏執行力。 由於過漁現象、毀滅性採捕以及高死亡率,使得人工繁養殖越來越重要,也給曾有養殖王國美譽的台灣帶來機會。目前國內業者對於部分觀賞水族生物如:血鸚鵡、七彩神仙魚、螢光魚、巴西彩色海馬、水晶蝦、阿里、非洲王子、六間、錦鯉、海葵魚、刺尾鯛魚、雀鯛魚、水草造景等的繁養殖技術在國際享有極高的評價,不過其他國家在紅龍、海馬、魟魚、暹羅鬥魚、黃刺尾魚、孔雀魚、金魚、錦鯉等商業化生產技術也有相當耀眼的表現,加以目前市售海水觀賞魚有超過九成來自野生捕撈且觀賞水族種類繁多(超過數千種)包括:各類淡、海水軟、硬骨魚類,藻類、水生植栽、兩棲類、爬行類、無脊椎動物等近數千種,而台灣缺乏如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家所擁有豐沛野生水族資源,難以與彼等低廉生產成本相抗衡。因此台灣應該要善用優良的繁養殖技術,選擇適當的種類並形成策略聯盟統一制定生產規格,藉以開拓更大的商機,也才能在未來國際在制定觀賞水族相關規範時取得發語權。 目前國內觀賞魚規模不大,雖然有少數幾家經營規模頗具國際水準,也頻頻在國際比賽中獲得佳績(國內媒體宣傳報導常客),但是多數商家規模過小,整個產銷供應鏈完整性嚴重不足,加以國內生產環境惡化,所引發魚類疾病、抗藥性及種原衰退等潛藏性危機,迄今仍未見有效的解決對策,尤其對於是否發展基改觀賞魚,政府仍舉棋未定也無管理規範,恐阻礙未來我國觀賞魚的外銷。 另一風險在於國內水族業者相當熱衷於新品種的開發,例如「銀河魚骨」水晶蝦、「阿凡達神仙魚」、「水晶藍虎紋蝦」等等,都是民間業者辛苦育種出來相當具市場潛力的新品種。但是有更多育種失敗的例子,這些沒有市場價值的雜交魚類,被隨意丟棄,很可能會破壞國內原有物種與生態環境如吳郭魚、琵琶魚 、食人魚、蝦虎、螯蝦等等,對於民間繁殖業者從事遺傳育種工作,該如何有效規範管理,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要有完整的配套,以免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沒有一味吹捧,且呼籲不要將保育類或外來種魚類作為觀賞魚(外來種在競爭中可能淘汰本地種),實屬明智之舉,也讓人對政府可以有效管理觀賞魚產業燃起一絲希望,但願這希望之火不會很快熄滅!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