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捍衛民俗,切勿成了民俗法西斯!

【專文】捍衛民俗,切勿成了民俗法西斯!

最近減香/滅香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乃至有宮廟團體以「捍衛信仰、守護香火」為由發動「眾神上凱道」的遊行。這段期間,不僅一般媒體競相報導,網路上的論戰更是火花四射,好不熱鬧。在這些論戰當中,我發現一個頗值得探討的現象:為何某些自詡進步的獨派(或廣義的台派)青年,在捍衛民俗的論戰中所持的某些價值卻是前近代、前啟蒙的?若干態度是保守的、與公民社會的精神相左的?對長期支持台灣獨立的我而言,這個現象比起民俗爭議本身更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它牽涉到未來台灣建國的文化價值與態度的問題。 首先,我發現某些獨派朋友對民俗文化中的負面成分缺乏足夠的自覺與反省,甚至抗拒反省。例如,有些人會主張「民俗從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民俗既無優劣之分,自然無須反省。但是,民俗真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嗎?容或從文化相對論的視角來看,個別民俗皆有其特有的演化脈絡,或許並無「絕對的」高低優劣之分,但形成於過去的民俗所蘊含的價值及其表現的形式,置於當前吾人所生存的社會情境中來檢視,難道完全沒有可以議論的空間嗎?當真只要是「存在」即具備合理性與不可變易性?例如,某些民俗活動大量燃燒紙錢引起的空氣汙染與帶來的巨大噪音,可以拿「民俗從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類的論述來證成其合理性與正當性嗎?我深知由於台灣文化(如民俗)長期被日本與國民黨等政權打壓,造成不少獨派人士因而刻意美化被打壓的台灣(民俗)文化,但理性來思考,並非被打壓的台灣(民俗)文化都是無暇的、不須反省的。 甚至,當有識之士對民俗活動的負面影響提出反省時,卻屢遭若干非理性獨派人士的謾罵。例如,李筱峰教授一再提倡蔣渭水、林秋梧等先賢心中所追求的進步價值,反省長期以來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民俗陋習。他們的見解容或有商榷的餘地,但若干獨派人士卻是對他們採取非理性的排斥與羞辱。蔣渭水等先賢們對台灣的文化陋習所進行的反省,當真那麼沒有參考價值?如果連蔣渭水、林秋梧、李筱峰這幾位被視為台灣史上頗能代表台灣精神與價值的人物,都遭這些非理性獨派人士所排斥與羞辱,不知這些獨派還能拿什麼作為未來建國的精神與價值? 作為一位支持台灣建國的台灣人,我反而欣賞某些勇於批判負面中國文化的中國人(遠如胡適與殷海光,近如劉曉波與余杰等),因為在心靈結構上我與他們接近,卻與某些缺乏文化自省的獨派人士相去甚遠。對不願反省台灣自身負面文化的獨派,我很難對你們想建立的國家品質抱持高度的期待。 其次,要是認為「民俗從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當然就不須反省、也無須改變,這是文化保守主義的心態。然而,傳統民俗文化當真絲毫不能改變嗎?某些民俗至上論者,甚至主張拜拜時所拿的香一支也不能減、儀式一點也不能少,這跟清末那些主張「祖宗之法不能變」的保守派有什麼兩樣?事實上,一個擁有開放心靈的人,即使年紀再大,都有可能接受改變。 民俗與社會公益衝突,正是考驗民主素養的時刻 以我母親為例,過去她是每天都要燒香(含紙錢)拜拜的台灣庶民,甚至在我幼年還曾餵我吃過香灰來「治病」。但幾十年後,她知道吃香灰的民俗是落伍的,也就不可能再餵孫子吃香灰。甚至近幾年我常以健康為由勸她少燒些紙錢、少點幾支香,起初她很不習慣,但幾年下來,現在逢年過節拜拜時她已不燒紙錢、香也頂多點一支。這些主張香一支也不能減、儀式一點也不能少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有些年紀尚輕,但對調整民俗形式的接受程度,卻遠不如我那從小浸淫在民俗文化中的老母親。我很想問:欠缺開放心靈的文化保守主義獨派,你們想建立何種格局的台灣國呢? 再者,捍衛自己的民俗信仰,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民主社會宗教林立,若每個宗教都要擴張自己的禮俗版圖,他人不能拒絕、也不能抗議,這並不符合公民社會的精神。當民俗信仰與社會公益產生衝突時,正是檢驗是否具備民主素養的時刻。例如,在台灣社會,許多民俗信仰活動,搭棚祭祀常造成交通不便,噪音空汙更是危害人體健康。一般人對這類活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多能體諒與忍讓,但熱衷民俗活動的人士,是否也能為他人做出適度的調整呢? 在這次「眾神上凱道」遊行前夕,台中著名文化人陳彥斌先生在臉書上貼出一篇〈減香與滅香〉的文章,還附了4張廟會活動的相片,他語重心長地表示: 「傳統信仰文化需要尊重,需要維護無可厚非!但當傳統文化威脅到生活文化時,起碼應有調整空間吧?萬和宮老二媽回西屯省親,是我很推崇的廟會活動,因為信仰外,隱含著親情、故鄉情、台中情!但2015年我參與過程,對這樣的景象卻感懊惱、痛心!那兩天,西、南屯的PM2.5上升了多少?我想愛鄉護民的老二媽,也不願她的信徒受到空污的戕害吧?」 陳彥斌臉書所附的4張廟會活動相片。圖/截自陳彥斌臉書(2017.07.22) 對某些持民俗至上論的人士而言,當「傳統文化」威脅到(不分菁英與庶民的)「生活文化」時,似乎看不到太多的調整空間。有些人只是對民俗活動提出很卑微的調整要求,卻可能被貼上各種標籤。例如,被貼上「反民俗」的標籤(認為質疑燒香不環保,就是反對民俗)。但許多人只是反對民俗當中的負面內涵(如燒香帶來的空汙),而不是跟整個民俗作對。又如,被貼上「選擇性反空汙」的標籤(認為環保論者只反燒香的小空汙,不反六輕的大空汙)。其實,許多環保論者反對燒香造成的小空汙,更反對六輕造成的大空汙。如果連燒香的空汙都受不了,當然更反對工業的汙染。再如,被貼上「政府打手」的標籤(認為只要跟政府的減香立場一致,就是政府的打手)。其實,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也反對政府不合理的民俗政策,但若是合理的政策,當然要支持。就事論事,這不正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理性態度嗎?另如,被貼上「貶抑庶民的菁英心態」的標籤(認為質疑燒香不環保的人,是站在菁英而非庶民的立場)。其實,空汙易引發肺癌,菁英與庶民都無法倖免,扯上菁英/庶民二元論,顯然劃錯重點。 今天是民俗法西斯,將來就可能成為政治法西斯 某些民俗至上論的獨派,他們在政治上主張和解共生,乃至參與過228的「共生」活動。然而,在文化上卻難與環保派及不同民俗見解的人共生。如此一來,當建國成功之後,不知他們能與哪些異己共生? 吾等獨派之所以反對跟與中國統一,是無法接受中國文化當中太多前近代的內涵與不思反省的態度。如果一個人自稱是獨派,卻擁抱前近代的價值不放,又持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乃至忽視公民社會相互忍讓的精神,這類民俗至上論者本質上跟極端大中國主義者只是一線之隔而已。 對我來說,民俗的爭議事小,將來這些民俗至上論的獨派人士想建立何種國家事大。我關心的是,究竟要以什麼作為台灣國的文化底蘊?在我看來,要想建立進步的國家,必先具備進步的文化;若要具備進步的文化,則須進行心靈的改造。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勇於批判自身文化缺失的能力與魄力。但某些民俗至上論的獨派人士,顯然不具備建立進步國家的心靈素質。 雖然如此,我仍願意相信,大多數支持民俗活動的台灣人民還是講理的、敦厚的,就像我小時候在廟埕遇到的庶民大眾。只是某些(希望只是極少數)持民俗至上論的獨派人士,他們的言行難以令人恭維。 最後,奉勸建國路上的朋友們:捍衛民俗,切勿成了民俗法西斯!因為今天是民俗法西斯,將來就可能成為政治法西斯。然不論如何,台灣都不應該成為法西斯國家。台灣的建國行動若要走上正確的道路,關鍵在於獨派能否自我反省與除垢,這是我最在意的地方,民俗爭議並非本文的重點。語重心長,願與獨派朋友們共勉之。 後記: 我出生在台中著名媽祖廟旱溪樂成宮的正後方,而且在那裡住了將近30年。我的祖父擔任過該廟前幾屆的董事(何春木等是董事長),晚年一直在廟裡擔任顧問,工作到不能下床為止。我從小喜歡黏著祖父,總是家裡、廟裡兩邊跑。每當祖父談到廟裡的總總(如努力奔走促成該廟成為法定古蹟等),眉飛色舞的模樣,至今仍歷歷在目。而我的祖母喜歡到廟埕看戲,從小我也常跟著她在戲棚下看歌仔戲或布袋戲。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看過、乃至參與過不計其數的廟會活動(次數可能比一些只會亂彈的「民俗專家」還多)。而且,不只我家前面是廟宇,旁邊還有神壇,我常看到許多「善男信女」為了賭大家樂或六合彩找乩童作法事,搞到三更半夜還不睡覺……。套句「通靈少女」劇中的台詞,這些都是我十幾歲的日常。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民間信仰活動對庶民在宗教、心理以及社會等面向有其深刻的意義與價值,我都很能體會與尊重,畢竟它也是我與家人生命記憶的一部分。不過,我雖長期身處民俗感很重的環境,卻不斷反省民俗文化的優劣。透過長時間、近距離的觀察(可能比一些只會亂彈的「民俗專家」時間還長、距離還近),再加上李敖、殷海光等反傳統思想家的知識啟蒙,我對民間信仰當中一些「前近代」的內涵越來越不以為然,終究無法讓我完全認同這些民俗文化。 寫這段後記,只是提醒想批評我不懂或是反對民俗文化的人,在批評我之前,請先弄清楚我的生命史與民俗履歷!順便一提,有人主張「底層社會絕非知識菁英的從屬者」,我很想問:像我這樣來自「底層社會」的「知識菁英」,我到底「從屬」於哪個我呢?想來想去,這大概只是個文字遊戲的梗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