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果子拜樹頭!吳心泉宅-金門第一個祖厝捐贈案

吃果子拜樹頭!吳心泉宅-金門第一個祖厝捐贈案

吳心泉宅,位於金門縣金沙鎮大地12號,是一棟雙落大厝,旁有洋式疊樓護龍。原宅主人吳心泉早年落番在馬來西亞麻六甲,他經商致富後,寄回僑匯,委託他二哥吳守瓢負責興建宅第,於1933年竣工。 地小且貧瘠的金門,歷史上曾有三波移民潮。第一波約在1860年前後,金門因旱災,人民為求生存而移民下南洋。第二波約在1912年到1929年,因海盜為患,且受第一波落番客衣錦還鄉影響,而開啟第二波移民潮。第三波約在1937年到1945年,為躲避日本軍隊抓人充當軍伕而走。 早期金門鄉僑在南洋事業有成,會寄回僑匯,興學或增建洋樓,以示對金門家鄉的飲水思源、光宗耀祖,這些饒富南洋風情的洋樓或中西合併的建築,如今都成為金門最寶貴的文化資產。 大地吳心泉宅。圖/金門縣文化局 日軍占領金門時期,這棟「吳心泉宅」曾被日軍徵用。二次戰後,由國軍進駐作為連部使用。2012年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吳心泉宅」為「縣定古蹟」。 吳心泉為金門下南洋重要人物,其子吳忠信曾擔任麻六甲金門會館第三任主席,其孫吳梓新現任麻六甲金門會館第五任主席,皆為麻六甲僑界具有貢獻之人物。吳心泉宅由其曾孫吳友鏗、吳友量捐給金門縣政府保存活化。 2015年「吳心泉宅捐贈案」,是第一個祖厝捐贈個案,也是指標性個案,消息一經披露,無論在金門本島或是南洋僑界,均傳為佳話。金門縣政府表示,務必讓此捐贈首例,成為金門歷史建物修復範例,以供故里鄉民共享先民的榮耀,並增添金門歷史文化風采。 吳心泉宅的建築特色 吳心泉宅為典型的兩落大厝加右護龍,但護龍採疊樓增建,融入了洋樓形式,在平面格局上饒富趣味;除大厝維持傳統裝飾主體外,洋樓構造透過西式柱頭與線腳,及各種泥塑、花瓶欄杆、彩瓷等裝飾,形塑出洋樓之特質,但又結合了傳統建築的材料及語彙,充分展現業主家之財力及出洋客光宗耀祖之企圖。 在金門常見的建築格局中,包括一落二攑頭、一落四攑頭、兩落大厝、三落大厝、三蓋廊、六路大厝等基本形制,再依據業主財力、聚落用地等因素,從上述典型格局中擴充增陡規或護龍等,甚至疊樓或混合洋樓建築,而形成閩洋折衷之民宅,吳心泉宅就是最具代表性之例子。 兩落大厝第一落稱為「前落」,第二落稱為「後落」,空間組織上乃如一落二櫸頭前加上前落而成,形成類四合院之含中央深井之配置。 吳心泉宅在平面上與金門常見之傳統平面佈局相同,採兩落大厝配置兩廳三房之護龍,而未採配置兩廳四房之格局,大厝前後兩落各以一巷頭隔開櫸頭,使二巷頭各自可通往左側外埕及護龍。 在護龍方面,採二層疊樓之作法,融合閩南建築及洋樓構成,一方面呈現了1920-1930年代金門僑匯建築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當聚落內土地與空間使用有下限下,另一種彈性發展之可能,採取向上發展之樓層佈局,在不影響原大厝雙落的特性與外觀下,將增建的彈性空間作有效的發揮,擴大了民宅使用空間。 為達成建築立面之美觀,吳宅特以1920年流行之彩瓷作為前後落正面牆體之特色裝飾,配合木雕及精細的螭虎腳,讓此建築之立面美觀且大方;有別於其他各兩落大厝之向埕牆、塌岫牆之中堵磚雕磚組砌,而其正面牆體之左右向埕牆水車堵、拱仔壁等有豐富的泥塑、交趾陶,後落正面頂堵採全彩瓷之作法,與前落屏門之精美雙面透雕之四季花木雕,讓整棟建築的正面外檐裝修顯得富麗堂皇,凸顯木構造與材料美學之特色。 吳心泉宅分兩階段興建,第一階段於1929-1931年興建傳統之二落大厝,其後在1931-1933年興建護龍及洋式疊樓,於1933年竣工。此建築混合了傳統建築及洋樓建築之特色,傳統二樓大厝採用馬約利卡彩瓷,並有豐富的雕刻裝飾,增建的護龍採洋樓拱圈、彩瓷、花瓶欄杆等裝飾,可以說是僑匯建築中最具特色代表之一,在建築的裝飾與構成上,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吳友鏗帶兒子返鄉到吳心泉祖厝省親祭祖。圖/金門縣文化局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2017年/第18期(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