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不分階級

語言本來就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不是特別屬於社會中某一階層的。最近有人跟筆者說「中產知識分子不可能跟你講台語」,筆者覺得這句話很不公道,有矮化本土語言和歧視其使用者的意思。本土語言從不是屬於社會經濟地位較對低的人的語言,台灣總統、縣市長或者教授等有社會影響力和高社經地位的人物也是會講本土語言的人物,把本土語言定位為草根階層的語言,實屬不妥當。 貶低本土語言以推行「國語政策」的行為是以往政黨採用的手段。這語言政策導致台灣的本土語言變成現在的弱勢語言,流失程度越來越嚴重,從多語言共存的社會變成華語為主。在日治或之前,華語還沒大規模進入台灣時,無論什麼階級,大部份人使用台語的情況下,台灣的科學、文學、醫學或者是數學等科目都是以台語進行討論。到現在,學校也不知不覺變成純華語教學,連筆者在大學裡使用台語報告也會被質疑「為何明明用華語可以來報告的,卻要使用全台語來報告呢?」。筆者在公開場合使用本土語言不但沒被鼓勵,反而會遭到在地人的白眼。其實在地人是否應該反思為何台灣社會出現一群保育本土語言的人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群人不甘心台灣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更希望透過公開使用去喚醒台灣人的保育弱勢語言的意識。 「本土」從來不是低俗或沒水準的代名詞,它反而是代表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使用本土語言是立足於本土,能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文化特色。語言能用來區分族群,但在台灣,語言卻被操作來區分社會階級,這種思想實在對弱勢語言使用者不公道。畢竟,使用華語的人也不一定有特別高的社經地位。這也反映著無論什麼語言,其實語言在本質上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