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講堂】吳祥輝:台灣人成功於面對失敗,失敗於面對成功

民報文化講堂今(24)日依舊在URS27W城市影像實驗室開講,這次邀請到知名作家吳祥輝,談台灣識別和台灣自信。當年(1975)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轟動全台,後又以一系列國家書寫開創全新類型的旅遊創作,這位文筆詩意而談吐犀利的「小子」,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文學觀點,分享他心中的台灣文化根源與價值。 台灣人的意識性定義 台灣人的意識性該如何定義?吳祥輝首先舉出民國70年時「黨外三劍客」之一林正杰提出的「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人」,亦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若用現代化的觀點來講,是「擁有台灣國籍的人」;更廣義來說,是「有權力決定台灣前途的所有人」。 吳祥輝說,台灣人可以認同台灣,也可以不認同台灣,甚至可以同時不認同任何一個台灣總統。認同是一種自由,但在說台灣認同的時候,要弄清認同的本質。他認為,台灣人的主體性,是來自文明的高度,來自人性的感動。 台灣人的文化觀假定 「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尋常。」吳祥輝舉例:為什麼台灣人和中國人用筷子,而外國人用刀叉?那是因為我們吃米飯,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它不是刻意形成的,它只是生活中極其尋常的事。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更是一種價值觀的總和。文化是動態的,不是固有的;文化的重心不在於保存,而在於創造。創造才是文化的根源。 「文化就是人們為了要比昨天更好,為了明天比今天更好。」他指出,人們已經習慣政治性思考,然而文化並不是如此。文化扎根最小單位是100年,一個文化的承襲,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文化在動,但它的腳步是從容的。 吳祥輝開玩笑地說:「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過去是蔣渭水創辦《台灣民報》、舉辦文化講堂的地方。現在我們在這就是在做當年的事。如果是以前,你們今天每個人回家去,都要被抄水表了。」 台灣的價值識別追尋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述台灣人的現況,吳祥輝認為,台灣人是「成功於面對失敗,失敗於面對成功」。他說,台灣人總認為拚下去就會出頭天,但卻缺少成功的經驗,都只有被統治的經驗。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出問題。但他也說,這是我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是台灣人的價值觀。你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正如同台灣人可以認同台灣,也可以不認同台灣。 「原創才是根,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一句話。政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吳祥輝強調,文化的根在於原創,而三個標準則是來自於競爭力、奉獻力、以及包容力。他認為,文化的趣味在欣賞不同,文化的滋養在吸納異種,文化的成長在學習不懂。 台灣自信 台灣人如何擁有自信?吳祥輝說,他最近重新翻閱自己在18歲時寫的《拒絕聯考的小子》,裡頭正有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認為「自信源於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有自信。當你足夠瞭解自己,清楚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你懂得發揚長處、避開弱點,你就會有自信。例如他透過旅行,去瞭解國家、書寫國家。而他所書寫的國家,譬如芬蘭、挪威或愛爾蘭,都是曾經被其他國家統治過的小國。這些沒有明說出來的事,他就透過書寫來傳達。 「台灣之心,四季如春。父子之心,宛若星辰。」吳祥輝引述自己書中的話表示,去過芬蘭以後,才感受到台灣真是個寶島。而走過這麼多個國家,在這樣的探尋裡頭,他透過文學所想要告訴讀者的台灣自信,正是「瞭解自己,就會有自信。」 文化的保存與創造 講座最後,被問及文化保存的界線究竟在哪裡,吳祥輝強調,他說文化的根源在於創造而非保存,並沒有要否定掉保存的意思,不能單純從表象來看待事情。事實上,這些被保存下來的東西,正代表著那個年代最棒的藝術品。「你表面上看到的是保存,實際上在那個年代,就是創造。」只有那麼棒的創作,才有保存的價值。歷史現場不容易保存原樣,許多往往是人類重建的歷史記憶。古蹟不是只要古老就好,它要具備跨越時空的美麗,古蹟才有意義。 吳祥輝也說,即便是政治也有政治文化,這也是總體文化的一部分。現在的年輕人才不管你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對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生下來就已經是個民主的時代,甚至可能根本不認識兩蔣。「我去參加太陽花的時候,也沒有人認識我啊!」他激昂地說,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了。但我們還是持續在批評這個社會,因為我們面對不同的時代,要拿出不同的要求。 而對吳祥輝來說,透過文學的功力,精準地掌握國家的精神,並且提升台灣的文學水準,是他過去十年在做、以及未來十年持續會做的事。 [nop]【活動資訊】 《民報文化講堂》十月份最後一場演講於下週六(31日)舉行,由導演柯一正壓軸,談台灣社會運動。 地點改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偉成大樓四樓(台灣國際會館),請大家不要跑錯囉!歡迎共襄盛舉! 活動參加洽詢電話:民報02-23568998,或民報寫生館粉絲專頁訊息欄洽詢 [/n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