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促進高醫轉型正義」回頭來看高醫歷史

由「促進高醫轉型正義」回頭來看高醫歷史

近來高醫的一些消息常常見報,其實最近所出現的事端早已醞釀將近十年了,長年掌控高醫董事會的陳家於2008年企圖竄改高雄醫學大學的名字以及歷史刻意除明創辦人杜聰明,2010年又違反高雄醫學大學法規越過學校直接與附設醫院招標經營市立大同醫院,這兩次事件的出現才讓分佈全球的高醫校友驚覺事態嚴重,才漸漸瞭解自己母校-國內第一所私立醫學大學的高醫近來之發展,尤其學術研究表現遲滯不前的隱然原因。 一個在社會上具有崇高地位的醫學學術教育機構境然會出現這種怪事,校政可以操控在一個只具董事兼秘書身分的人之手上,依個人淺見,會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於,第一:第一任董事長陳啟川先生的後代誤解高醫歷史;第二:高醫歷年培育出來分佈全球的校友長期以來對母校的關心不夠,或者說雖有關心但無法團結凝聚出一股影響力;第三:返校服務的校友身處此不正常環境中絕大多數雖眼見不平,卻因投鼠忌器不敢妄動;第四:校長或校友會長曾向全國教育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反應,都因教育部軟弱無能˙置之不理!因而更讓其有恃無恐,繼續坐大。 高醫是公共財,高醫或是培育優秀醫療人才,或是對高雄市以至全國提供最優質醫療服務或是努力於醫學研究,在在呈現出高醫是屬於全國甚至全人類的重樣資產。高醫絕不是陳家的私人產業,這點陳啓川的後代不瞭解(或者故意不去瞭解)高醫成立的歷史以及成立的宗旨,只把高醫看成是一棵樹,一棵搖錢樹,但是凡我國民卻不能不知高醫是如何成立的,因為高醫是屬於全民的,尤其在目前台灣一切透明公開民主自由之社會氛圍下,回顧高醫初創、成長與茁壯的歷史過程,公諸社會而由全民來仲裁才是正道。 尤其目前高醫陳家董事會竟然可以違反法規制度制定校長考核辦法,是不是玩的太過頭了? 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屆齡退休之繼,即積極籌設位在南台灣的醫學教育機構,以平衡醫療人員之南北差距,『瀛洲醫學院』是在尚未找到校地的最初校名。杜院長南下到過台南、岡山等地找尋校地,後來來到高雄經當時任監察委員陳江山先生等之引見;而與高雄仕紳陳啟川會面,陳啟川捐出一筆約十甲的土地作為校地,因地在高雄故名「高雄醫學院」後升格為「高雄醫學大學」至今。 各位都知道創設一所大學並非容易,首先得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在校地資金尚未著落之時更為困難,但當時教育部長張其昀部長(文化大學創辦人)由於敬佩杜院長的人格與在台大醫學院的作為,馬上當面就親口答應杜院長的申請,已經教育部立了案,現在也有一塊地了,但光靠一塊地就馬上可以開張了嗎?如果籌不到足夠資金仍是沒法度! 當時高雄市政府捐了500萬,地方人士捐出了300萬,這所謂地方人士包括徐傍興、唐傳宗、何禮棟、羅福嶽、謝東閔、杜聰明….等,光杜院長就捐出三萬元,其中就是沒有陳啓川的捐款,因為他已捐了一塊地了。當時的時空環境,唸醫學院是青年學子的最佳志願,但國立醫學院不好考,一所剛成立而急需資金挹注的私立醫學院就有採取捐錢入學政策,凡捐十萬元即可入學就讀,因此全台不少士紳的子女即以此方式就讀高醫。 不過據傳陳董事長亦有子入學就讀,但免繳其款,因為他已捐了校地,以當時地價折算那塊農地約值七十幾萬,也不及創校基金之十分之一。只因捐了地而被推舉為董事長,而且捐地興學是「無償捐贈」行為,等於那塊地已屬於高醫擁有,與陳家無關了,更何況當初所捐得這一塊農地上還有很多佃農耕作,因耕者有其田已375減租給佃農了,為此還需由校方出面出錢來解決呢?就這點而言,陳家對高醫之成立,可以說完全沒有貢獻。 高醫由初創時以單一醫科成立醫學院,四年後成立牙醫學系、藥學系同時成立了附設醫院,而後陸續成立護理學系繼而發展至今包含六學院之醫學大學。這段篳路藍縷將高醫由無發展至今之盛況,基本上是由創校校長杜聰明帶領的團隊,包括初期追隨度院長由台大醫學院南下的老師們以及他們教導培育出來返校服務的校友們所經營出來的,當然在校外甚至分佈全球的校友們在經濟上以及精神上的支持也付出了相當力量。 高醫今日的成就,不要說其中的教育學術研究以及醫療服務之表現,就光是校地上逐年矗立的硬體結構建築物,都是六十年來在這塊校園上併手胝足努力工作的教職員工以及努力學習的學生打拼的結果,這些成果都輪不到陳家董事會。 當然,私立學校之組成必須先有董事會之組成再由其籌設學校的成立與運作。以歐美先進國家為例],成立學校的董事會必須挹注非常充份的資金來投入教育工作,即使賠本也在所不惜。 反觀高醫歷來之董事會何時曾拿出大筆資金投入? 反而到第二代陳家董事會時期,由於高醫大學附設醫院經營有成,年有盈餘即開始覬覦這塊肥肉。或許首任董事長陳啓川對高醫之發展有所期望也有所用心。但他在第一、第二任期中一直與杜院長不合,甚至最後使用黨國體制那一套手法鬧倒而驅逐了杜院長,杜離開他心愛一手創立的高醫,就這點,做為杜院長學生的我們現在回想起來仍深覺可怕、痛心。 在我還是學生時期所謂高醫風波,陳杜糾結浮上檯面,經教育部出面解散董事會,陳杜雙辭,由洪壽南、魏火曜接掌高醫,洪魏只一任期,任期一到,陳啟川又回來執掌高醫第四任董事長成為「回鍋董事長」,前面所說,陳啟川對高醫仍有用心指的就是這一任期,首先聘請陳振武教授為附設醫院院長,將年年虧損的醫院改頭換面,再聘謝獻臣教授經營學校,當時陳啟川放手讓謝、陳兩院長發揮也不干涉,只說我們董事會的作用就是當學校、醫院發展需錢要借貸,我們這些董事就發揮背書的功能。當任董事也都是一時俊彥,例如代表學術的魏火曜、陳拱北;代表財務的劉鼎新,其他如唐智… 正當高醫的教育醫療蒸蒸日上之際,陳啟川也就順勢成為永久的董事長,在高醫全體教職員工生毫無警覺下,他已經起了私心,晚年甚至召回嫡子回台馬上安插上董事之位,準備接班,完全在搞世襲動作。 陳啟川的第二代接班為董事長,陳家開始將高醫大納入陳家南和興關係企業的一環而且永遠擺在第一位,以充當門面,久了,讓社會上誤以為「高醫就是陳家的」。 陳啟川第二代長年擔任董事長期間,由於學校醫院兩院長都是有教養的紳士,碰到董事會不合理的扞格時都盡可能忍耐,這個時候陳家已開始伸手進入高醫體制了。由於愈趨猖狂,逼得我們尊敬的謝院長忿而離開高醫,後出任北醫擔任北醫董事長整頓了北醫,而今北醫迎頭趕上並超越了高醫。 當時雖有校友、教職員工提出意見,建議希望由最懂高醫也是對經營高醫有實質貢獻的謝陳兩院長退休後進入高醫董事會,才是高醫之福,但陳家懼怕內行人進入了礙事,當然就悍然拒絕了,而教育部則一直不處理,一直偏袒陳家。 好了,時日一久,陳啟川第二代也老了,又面臨要交棒的大事了,同樣的的手段,先安排其子也就是陳啟川第三代,先當秘書再任董事,這些動作看在長年服務母校的教職員工眼裡,真是看不慣又無可奈何。只能暗中幹譙!有人譏笑高醫如同北韓一樣,已傳到第三代了。 而這位第三代更厲害,一進董事會就先幹掉可能與他爭董事長的叔叔,而後補進一些他可操控的董事。 第二代找的董事雖比不上高醫第四任董事會,但董事中仍有正直仗義的董事在,對野心勃勃的第三代尚有制衡作用,可惜,他們一一到中央政府上班,第三代就更肆無忌憚了,就開始企圖更改校名,把高雄醫學大學改成中和醫學大學,更改高醫創校之歷史,將創辦人杜聰明改成陳啓川,混淆視聽以坐實他們一直認定的「高醫是陳家的」的欺騙行為。 一個完全沒有醫學教育理念而生長在只知做生意賺錢的家族的人,當然就會做出違背大學教育法規,不經過附設醫院的上屬主管單位-學校而直接指揮附設醫院去招標經營大同醫院。在他做生意的念頭裏,愈多間醫院絕對比單一間醫院賺更多的錢,他哪裡會考慮到高醫是公共財,除了高品質醫療服務外,還負有教育與學術研究方面的任務呢? 目前高醫大學除了附設醫院醫學中心外,另經營幾家市立醫院,在三任董事長賺錢理念中,當然直接由董事會來掌控這些賺錢機器才是正確,因此聽說:他欽定成立所謂黃金董事,包括他共三人組來遂行其志。這些種種違法亂紀的事,學校校長當然不能苟同且嚴厲表示反對。於是他就祭出所謂校長考核辦法,甚至董事會可以罷免不聽話的校長的辦法,這種幼稚動作成為全國的大笑話,針對以上種種,我們的教育部仍然毫無作為繼續包庇。 高醫這些反常失序導至學術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是由不正常的董事會結構而起,這種結構容易造就出獨裁的董事長。 我們最可悲的不只是教育部對學校的陳情敷衍了事,更可悲的是高雄幾位我們以為頗富正義感的民進黨立委,在他們完全執政後,竟學國民黨也倒向了不義的財團,尤其有位原來頗有清新形象的立委竟完全站在陳家董事那一邊,我真後悔近兩屆立委全家都投票給他,而且還捐錢支持! 最後要說的是,董事會之中也有四位具有高醫校友身份的呀!怎可說董事會是陳家壟斷呢? 問題是這四位所謂校有董事並沒有任何一位是經過校友共同推舉而來,四位中最老一位是第二代所欽定,其他都是第三代所欽定當成傀儡,既然被欽定而當了好偉大的董事,當然就要投其所好,拼命配合了。 他們已經忘記他們都是杜院長的學生了,尤其,其中較老的三位當學生時,都還上過杜院長的藥理學課呢! 阮榮泰醫師(右三)出席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進行小組討論。(記者林崑峯攝) 由於半月前遇上牙醫讀本蘇總編輯之邀稿,因最近有所謂高醫事見很多人不瞭解,希望我來寫些東西,因此就個人記憶以及耳聞匆促完稿,本人目前也是「高醫轉型正義促進會」之一員,寫上本文希望我牙醫同仁能在各方面幫助高醫步上正軌,使它不辜負身為社會公共資產的價值。